分享
2023年弘孔子教育智慧利中国教育事业.docx
下载文档

ID:1770074

大小:20.44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孔子 教育 智慧 中国教育 事业
弘孔子教育智慧利中国教育事业 周桢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饱受诟病,认为其“不公平〞、“培养了一大批应试机器〞……故而有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一味鼓吹西方的教育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人性化,想全盘西化。愚以为,我们在思考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的时候,不妨把眼光投向我国古代,看看古人们是怎么诠释“育人之道〞的。机缘巧合,假期的时候,阅读了胡海建教授的教育学著作中国外乡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作者以其多年研究论语的理论根底加之多年担当广东省督学的实践经历,对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教育思想做了很有见解的阐释,令我收益匪浅。 胡海建教授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研究,七、八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对中国外乡教育的思考与研究,舌耕不止、笔耕不辍。胡教授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实践经验,他高超的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有助于他对历史上各种教学现象、教育思想的观察研究,察古观今,此之谓也。所谓“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如果不是对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深刻的理解,细腻的感受,切身的体会,胡教授是不会把它写出来的,而且写得如此生动感人、雅俗共赏。 孔子的教育思想跨越千年,如珠玉般璀璨耀眼,散发着智慧的光辉。令我印象很深的是胡教授对孔子的“言传身教〞以及“有教无类〞教育观的阐述。在第一章不教而教——教育的艺术观中谈及孔子“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时,胡教授认为现在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原那么等还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是造成今天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胡教授提倡当下的教育者应效仿孔子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去熏陶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以增强教育效果。他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用身边事说身边话,让读者读后会心一笑,恍然大悟、受用无穷。作者指出,孔子是一位很注重“言传身教〞的老师,这是他的教育成果显著的一大原因。因此,想教出有好修养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重日常的熏陶,要“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懂礼、知礼,懂孝、知孝。对此,作者举了邻居家“小皇帝〞的例子:邻居家的5岁的“小皇帝〞,十分不懂得尊重长辈,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很霸道,自己喜欢吃的菜就抢先吃,直到自己吃饱才让长辈吃。作者发现,其实根源就是小孩子从小习惯了父母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优先把好菜夹给他,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长辈应该让着自己。反思现在很多家长,其实没有尽到“言传身教〞的职责,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一天到晚噼里啪啦地打麻将,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冠冕堂皇地嚷嚷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没饭吃〞…… 试问这种“言传身不教〞的做法,怎么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动力?怎么能让孩子懂得积极向上拼搏努力?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是很值得当下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本书第四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观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进行了论述,理浅意深,发人深省。胡教授在导读中首先将孔子的“有教无类〞与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泛智论进行比照,肯定了孔子“不愧是教育平等思想的践行者,也是世界教育泛智论的首创者。〞接着与当今教育公平问题联系,从教育的时机、过程、结果这三方面分析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引发的“择校热〞、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区域之间招生名额分配失衡问题、民办教育遇到的非公平待遇与障碍问题、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的“品牌劣势〞问题等,抒发对教育先贤孔子推崇并躬行的平民教育的赞叹之情、仿效之心。胡教授还总结出“有教无类〞的核心,即“平等、正义、变迁〞,并切合实际、语重心长地指出,当下的义务教育担子着实不轻:圣人自己尚且十五岁才开始立志读书〔“十五有志于学〞〕、對学生的态度也是“你不主动,我就不教〞〔“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而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却要教导更小的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要求教育者要更加尽心尽力,从而实现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教育理想。 在谈到有教无类的“多元文化性〞时,胡教授以孔子不限夷夏地广收门徒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普林斯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多元文化校园为例,恰当地解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传诵千古的话,认为“远〞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有利于人互相学习、汲取对方优点;而最利于学生开展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校园,并由此反思:“现阶段中国的学校没有把营造多元文化校园作为一种办学方略;而是以分划线,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大学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学生仅此‘一类,同质的太多,连优点和缺点都相似,如此‘一类校园文化,学术生态不健康。没有了有教‘无类,只能欲哭‘无泪〞。胡教授这种站在古今中西纵横两个维度观照教育的方法,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乡教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此书,胡教授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融入到孔子教育智慧的分析解读中,在他的引导之下,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了圣人孔子的悲喜人生。对圣人教育培养人才时的喜怒哀乐、悲欢感慨,胡教授不仅感同身受,直逼胸怀,更能通过自己的解读使我们读者也整个都沉浸在孔子教育学生那种真实而又亲切的杏坛气氛里。胡教授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心,能够立足外乡,融化中西,沟通古今。他博采西方教育理论之花,嫁接中国传统教育之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触类旁通。运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来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中国教育的“关键问题〞。胡教授谈及他的外乡教育学概念形成、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时指出:“教育学外乡化就其实质而言是立足中国外乡,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学。〞可以说,胡教授的中国外乡教育学,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既通贯着中外教育史,又紧密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我们的教育,找到了自己的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