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年在批判中流行起来的音乐现象“郑卫之音”
对不文明现象的批判
2023
批判
流行
起来
音乐
现象
郑卫之音
不文明
【在批判中流行起来的音乐现【在批判中流行起来的音乐现象象“郑卫之音郑卫之音”】对不文明现象对不文明现象的批判的批判 摘要:“郑卫之音”一向被评为过度、无节制的音乐。虽然统治阶级持续不断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断“郑卫之音”在社会上的传播,因此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不绝于耳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日益广泛的传播。关键词:郑卫之音;批判;流行 一般认为“郑卫之音”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既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而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以郑国、卫国地区(今河南省新郑、滑县一带)为代表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推崇礼乐制度的孔子率先提出了“郑声淫”,这里“郑声淫”之“淫”为过度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卫之音”被评为过度、无节制的音乐。虽然统治阶级持续不断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断“郑卫之音”在社会上的传播,因此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不绝于耳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日益广泛的传播。一、“郑卫之音”遭批判之原因 “郑卫之音”自其产生之日起,受到的批判就从未中断,根据现有资料的研究,其遭受批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内容涉及男女之情和反抗之情。“郑卫之音”中绝大部分是描写与爱情有关的内容,大量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他们突破了礼教的束缚,与传统雅乐相对立,因此受到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另外,“郑声”中有些关于反抗内容的作品,如鸨羽黄鸟伐檀等,它们有讽刺、控诉、哀叹、抗议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愤怒之情,统治者当然不能容忍这些“叛逆”之词,称其为“淫乐”“亡国之音”也就不足为奇了。2.表演上违背雅乐的道德准则。子夏说:“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由此可见“郑卫之音”的音乐形态较之前而言多有繁声促节,多有哀思之音,音调高亢激越,表演男女错杂,因此“郑卫之音”违背了西周礼乐制度尊卑之别,违背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被孔子认为是过分放纵的音乐,是与和平中正之声相对立的不合乎礼的音乐,进而提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3.关乎国家存亡的教训。据文献记载,上古至先秦的音乐主流是雅正之乐,其乐乃是祀神敬天、昭功立德、化民勤民之乐。这种雅正之乐保证了天下的太平、民生的愉悦,一旦违背乐之道德立场,就会导致国亡民戮的结局。吕氏春秋所载,夏桀、殷纣之亡,宋、齐、楚之衰,皆是由于在“乐”上放纵失控,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刺激,“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锺;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二、“郑卫之音”流行之原因 “郑卫之音”因出于民间,大多反映了民间的现实生活,具有朴实的美,即“情真”,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礼的束缚,拒绝等级、秩序等方面的约束,摆脱了传统礼制的桎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的生活与追求,痛苦与欢乐,这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潮流,对长期依附于礼教的雅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丰富了人民的感情生活,具有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因此“郑卫之音”的出现在音乐领域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相对沉闷的雅乐而言更符合广大人民的需求,因此能够迅速流行。赞同“郑卫之音”的代表人冯洁轩先生表示,以“郑卫之音”为首的新乐取代西周雅乐,从音乐发展的规律来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新乐比较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并在实践上重新提出了音乐的另一个社会职能,即其美的、娱乐性的一面,相对于僵死的雅乐,“郑卫之音”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情感的需求,因此能在统治阶级极力批判的同时迅速流行。结语 郑卫之音的出现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雅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强调了音乐的娱乐功能,使音乐成为抒发人们情感的艺术行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音乐元素,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统治阶级的批判中能迅速地成长壮大。参考文献:1陈宗花.“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J.人民音乐,2003,(1)2苗建华.郑声辨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6)3陈维昭.“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J.燕山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4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M.上海音乐学院出 版社,2006,(5)5高宏达,赵凯.“郑声”与“赵女”:中国古代乐舞文化 的地域性研究J.理论学刊,2010,(2)6黄敏学.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看孔子对待郑卫之音的态 度兼论“思无邪”作何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张倩倩,聊城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主要研究中国音乐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