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与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1765582

大小:22.1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影响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因素 对策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有的就业格局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抛离了原有的就业轨道,而又未能顺利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严重影响到当前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社会开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如何应对这一局势,解决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点 (一)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从XX县区来看,2022年末,全区农村劳动力总量3.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3%。经调查统计,说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上呈现“五多〞特征: 一是年龄上以青壮年为多(见以下图): 调查数据说明,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有2.14万人,占到劳动力总量的69%。 二是文化上以初中为多(见以下图): 受调查的对象中,持有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有1147人,仅占总数的3.7%。 三是行业分布上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见以下图): 四是分布上以本地为多(见以下图): 五是转移上以自谋出路为多。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自找门路的占59%,政府部门及中介组织帮助就业的占16%,依靠亲友、老乡介绍的占25%。从性别上看,转移就业的男性劳动力比重占64.5%,女性劳动力比重占35.5%。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总体转移程度较高,且转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XX县区小城镇开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相应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非农就业已逐步成为主流,相当一局部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城〞,实现了做“城里人〞的梦想。2022年,全区3.1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已达2023336人(次)、约549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1%。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拿XX县区宁远堡镇的高岸子村和新华村来看,靠近市区的高岸子村,有村民457户,1497人,有劳动力202321个,劳动力家庭经营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33.3%,而从事汽车运输业、汽车修理、商业、餐饮业、效劳业等第三产业的经营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56.7%。202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主要来源第三产业,而距离市区较远的新华村,劳动力家庭经营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61.8%,外出务工时间仅有11.7%,从事以运输业、牧业为主的经营时间为26.5%,与高岸子村相比,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500--600元。调查说明,在区位因素的影响下,靠近XX县区的农民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经营理念近年来转变较快,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增加劳务收入积极性普遍很高,直接导致区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较大差距。 三是就业结构非农化。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XX县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为65%,第二产业为8.8%,第三产业为26.2%,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逐渐增大。 四是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内部消化转移。近年来,XX县区围绕优质粮油、食草畜禽、经济林果、食用菌栽培等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了瓜果、草畜、啤酒大麦、制种、蔬菜、洋芋等六大特色产业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开展格局,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得到消化。全区从事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18%。从事农产品营销的农民经纪人到达了200多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9%。 五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总体水平偏低。据今年7月份全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正常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三分之一。绝大局部只与用人单位签订口头协议、书面协议,少数局部不签订任何协议,做一个月算一个月工资。从2022年以来,XX县区劳动保障部门累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82件,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64万元,集中表达在企业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参保、超时加班加点、工资支付不标准、劳动标准不合理、工伤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二、当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深层次因素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劳动力隐性剩余有上升趋势。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但由于就业观念、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再就业,致使隐性失业迅速显性化。据调查,XX县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2022年底为87.2%,2022年底降至85.1%,2022年进一步降至83.9%。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低、缺乏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和经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就业竞争剧烈的情况下,出现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不同村镇由于区位优势的不同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局部劳动力存在局部性和阶段性失业。此外,植根于农村劳动力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方案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就业观也束缚了农民的就业愿望,小富即安、恋乡情结、面子观念等一系列因素阻碍着农村劳动力从乡土地上走出来。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滞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录用、培训和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与城镇人员不一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虽然中央出台了大量的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惠及农村劳动力的少之又少,与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绝大多数的国情很不相称。 (四)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正在弱化。长期以来,乡镇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企业改制后,内部管理、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均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在集约化生产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据调查,2022年底,XX县区3.1万名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仅占16.8%,而在全区2780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占85.6%。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城市就业市场竞争中,即使与城镇失业人员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农村劳动力都是弱势群体。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性建议 近几年来,从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把做好“三农〞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明确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规定,改善了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这为我们下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充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指明了方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破解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课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拟提出以下假设干对策建议: (一)认识要提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表达,也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开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把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列入农村各项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处着眼,象抓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那样,科学制定并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积极的条件。 (二)政策要扶持。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支持,对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对农村弱势就业群体实施小额信贷,促进其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贷款利率可以适当优惠。 要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尽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消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允许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其土地流转收益归原承包者所有,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截留、扣缴。在城镇有稳定的职业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农民,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进城农民落户后,其宅基地要适时置换,防止闲置浪费,将宅基地交还给集体的,可给予合理经济补偿。 (三)措施要创新。要坚持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做到“六个一批〞:一是农业内部消化一批。通过实行土地保护政策,依法保护农民务农就业的合法权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加工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开辟新的就业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各类经纪人队伍,立足农业内部消化局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工业领域安置一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县(区)域经济和镇域经济的开展。充分发挥城市化对人口和劳动力的集聚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大力开展园区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第三产业吸纳一批。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在开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效劳业的同时,注重开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效劳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开辟新的渠道(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大力开展社区效劳业,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四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使用一批。彻底消除用工方面存在的各项歧视性政策,在标准单位用工行为的同时,通过制订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五是自主创业带动一批。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积极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扶持有创业愿望并积极创业的农民自主创业,并通过树立典型,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六是劳务输出转移一批。立足本地积极培育劳务基地,加强县(区)间劳务协作,进一步拓宽劳务输转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培训要加强。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关键是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要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规划,指导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开展。各级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农林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统筹、协调、指导、效劳功能,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通过政府购置培训成果的方法,有选择地确定一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贴近市场开设课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其次,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重视和加强职业指导,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力。再次,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对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可参照城镇方法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技术性工种,还应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五)市场要统一。要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录用备案、政策咨询、就业效劳、就业培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