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历史
课后
作业
16
两次
鸦片战争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课后作业(十六)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以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此作者强调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解析] 材料“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这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即工业革命以后,列强必然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故排除B、C,选A。必要性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必须提供的条件。必然性则是无论你是否提供条件,事情是必须发生的,由材料“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可知为必然性,排除D。
[答案] A
2.《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鸦片的蔓延已经引起了大清帝国的警觉,大清帝国试图取缔鸦片贸易,但却遭遇了大英帝国的强烈抵抗,于是第一次中英战争在1840年爆发了。”材料表明( )
A.鸦片输入威胁到大清的统治
B.禁烟运动是战争的诱发因素
C.战争是鸦片贸易偶然导致的
D.商业纠纷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解析] 据材料“大清帝国试图取缔鸦片贸易,但却遭遇了大英帝国的强烈抵抗”信息可知,清政府禁烟是引发战争的原因,故B正确;据材料“鸦片的蔓延已经引起了大清帝国的警觉”可知,鸦片蔓延引起了清帝国的警觉,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会威胁统治,A错误;据材料“大清帝国试图取缔鸦片贸易,但却遭遇了大英帝国的强烈抵抗”信息可知,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清政府的禁烟运动,而非“鸦片贸易”,C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D错误。
[答案] B
3.《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在通商口岸居留的特权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割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2100万银元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动机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便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降低了中国关税,极大地满足了英国人的侵略诉求,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都体现了英国人的侵略需求,但不是最主要的,与题干设问不相符合,排除。
[答案] C
4.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直到1860年,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受到损害
C.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虽然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是广大内陆地区贸易销售仍然很低,主要是小农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宣告破产,A选项排除。外国侵略签订条约促使皇权集权统治受到威胁,B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近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开始出现,D选项排除。
[答案] C
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答案] B
6.鸦片战争中,当地许多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与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地在远处观战。上述材料( )
A.是研究当时中英外交关系的重要史料
B.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可以说明中国民众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D.证明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大众的支持
[解析] 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以局外人的身份”表明以中立的姿态对待交战双方,并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性质,体现了C项。民众的态度无关政府外交,A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御资本主义的进攻,不是民众的态度,B项错误;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看,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7.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至此,主导中西贸易的“广州体系”形成。标志这一体系终结的相关条约的内容是( )
A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设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C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D
……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解析]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一口通商格局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打破,选项A正确;选项B涉及协定关税,与题干要求不符;选项C涉及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题干要求不符;选项D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此时一口通商格局早已打破,选项D排除。
[答案] A
8.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 )
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建设性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解析] 材料中,“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西方扩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最先被西方列强侵略的沿海、沿江城市成为最先近代化的地区,排除。
[答案] B
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行政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
B.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D.被迫对西方列强全面开放
[解析] 材料“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改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交机构随着外国侵略加剧而发生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行政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A项错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开启的标志是戊戌变法,B项错误;“全面开放”不符合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史实,D项错误。
[答案] C
10.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
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
[解析]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中的“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的认识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人们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外交,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认识不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正确认识,排除C项。
[答案] D
11.林则徐在广州期间,为了解西方国家,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撰成《四洲志》一书。有关《四洲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介绍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
B.是鸦片战争战败刺激的产物
C.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D.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的世界地理志,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四洲志》是在鸦片战争之前编译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B
12.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解析] 出现较多的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有助于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去除“天朝上国”心理,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人对西学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指出图1中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指出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形成的经济根源?说明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解析] (1)战争:根据图片中的城市名称可知,厦门、福州、上海等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是《北京条约》,因此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特点:根据图片可知,厦门、福州、上海、天津在沿海一带,汉口、九江沿长江深入内地。(2)现象:根据图2可知是以英国为中心,向世界扩散的海外贸易路线,英国的海外贸易已遍及世界各地。根源:根据时间“19世纪后期”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从加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作答;从对中国经济产生危害的角度作答;从刺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作答。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已深入内地。
(2)现象:英国的海外贸易已遍及世界各地。
根源:工业革命。
影响:中国被迫纳入世界市场,迎合世界发展潮流;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提供了条件。
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剑桥晚清史》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第一小问,据表中“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可知,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主义的角度;据表中“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