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天下第一
行书
兰亭
作者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是
大家都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然而,1965年郭沫假设却石破天惊地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震惊,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郭沫假设何出此言呢。原来,一切都因为南京出土的两块墓志。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郊附近遍布着许多六朝世家的家族墓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家族的墓地,就在其中。“王〞指的是王羲之的家族,“谢〞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
1965年1月19日,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XX市燕子矶人台山。据专家考证,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两个人还曾经在一起共过事。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内容为:“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内容为:“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卅五……〞从墓志上可知,王兴之死于公元341年。从志文的口气看,墓志可能是王兴之的同胞兄弟所书。墓志共13行,每行2023个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其书风棱角清楚,犹如刀削斧劈,有着稚拙厚重的显著特征。
1964年9月2023日,谢鲲墓志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的一座残墓中。专家考证,谢鲲是谢安的伯父,东晋初年的名士。他的墓志立于公元323年11月。墓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4行,每行17字,最末一行少一字,共67个字。可惜墓志出土时被推土机横腰挖去了几个字,专家根据大意补充如下:“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谢鲲墓志字体扁方,笔画舒展自然,撇与捺的收笔向上翻挑。刻工精妙,用笔道劲,笔体较多地保存了汉代隶书质朴的气息。
王谢家族这两块墓志的相继出土,很快引起了郭沫假设的注意。他把两块墓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反复比照,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很快写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章在文物杂志上发表,随后被光明日报连载。在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著中,郭沫假设提出了一个大胆论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伪造的。
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然而,介于郭沫假设在史学界的地位,很多专家虽然不同意郭沫假设的论断,却缺乏公开撰文与郭沫假设论争的勇气。只有XX省文史馆的馆员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中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江苏东台人,他擅长草书,其书法狂放恣肆,自具一格。性情耿直的高二适,写出批驳郭沫假设论点的文章后,便把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谁知稿件却被退了回来。于是高二适请自己的老师章士钊把文稿转呈毛泽东,以求得到公正对待。
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临摹,他也觉得世传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所以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非常关注。两天后,毛泽东给章士钊回信说,希望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展开争论。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郭沫假设写了封信,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郭沫假设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很快,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这篇与郭沫假设唱“对台戏〞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一场剧烈的“兰亭论辩〞。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论辩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著名学者启功、赵万里、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
如今,高二适和郭沫假设两位学者都已经相继作古了。他们当年的那场“兰亭论辩〞,因为谁也无法说服谁,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么,兰亭序是真是假。论辩的双方,又是谁对谁错呢。
事实上,郭沫假设并非第一个疑心兰亭序真假的学者。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名叫赵魏的学者首先提出,王羲之的字不可能像兰亭序那样,应该更有古意一些。到清朝末年,广东书画家李文田对此也心存疑问。李文田认为,古人评价王羲之,说他“龙跳天门、虎卧凰阙、铁画银钩〞,如果是王羲之的真迹,应该像“虎卧凰阙〞那样古拙才对。但你看兰亭序的书法,那么儒雅漂亮,哪里找得到这样的影子。然而,千余年来,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人们对于它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清代赵魏和李文田的疑虑,在当时听来太过微小,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而在1965年,郭沫假设看到南京出土的两块王谢家族墓志,发现墓志上的字体与同时代创作的兰亭序的行书笔意大不相同,他立刻想起了赵魏和李文田对兰亭序真假的疑心。经过一翻研究,郭沫假设认为“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由此他大胆得出结论:行书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在这个根底上,郭沫假设进一步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写的稿本。
专家分析,郭沫假设的论点不够严谨。例如,他把晋朝墓志和石碑上的字跟手稿里的字体相比照,这种比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古人写正式文字,用的是正式书体,而手稿里的字,隶书的笔意可能相对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所以他比较的对象就不对。另外,他大胆疑心兰亭序是智永伪造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推断。
然而,郭沫假设的思路并非完全不对,按照他的论述,把兰亭序和王羲之的其他行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会看到郭沫假设所说的“笔意字体上的截然不同〞。把王羲之存世的行书作品,如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平安秋载奉橘帖等等,与兰亭序放在一起比较,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他们在味道和风格上的不同特点。所以兰亭序并非不可疑心,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只不过应该换一个角度。
轰动一时的“兰亭论辩〞,虽然并没有分出谁对谁错,却为学术界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收集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编纂成兰亭论辩一书,里面聚集了许多关于兰亭的重要文献资料,为研究王羲之和兰亭序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