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docx
下载文档

ID:1764192

大小:21.49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政府 预算 管理 制度改革 主要 观点 综述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向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根底和重要支柱,而预算是财政的根底。建立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现代预算体系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但目前阶段,仍然面临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攻坚,未来的改革主要围绕这些“老大难〞问题展开。 一、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四本预算的统筹综合尚不能完全到位 全面性、一致性是现代政府预算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要求将所有政府收支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预算管理。按照这一原那么,新预算法明确了四本预算各自的编制要求,提出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体系。但从原那么层面深入到实际操作环节,就会发现,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还未实现,四本预算未能有机综合成一本预算,且管理标准尚有差异。 (二)公开透明还需强化顶层设计 预算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管理的根本原那么,也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与要求,更是促进改革落地、完善国家治理的根底性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不等于透明,预算透明是更高一层级的要求。从现状来看,预算公开尚不充分,公开的局部离透明预算尚有距离。 (三)表外信息有待丰富 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表达政府的经济活动。兴旺国家的预算报告中,均有假设干附录以表外信息的方式,披露在正式预算表格中难以包含的内容。我国的预算报告,除假设干预算表格之外,仅有局部对表格进行解释的说明,缺乏表外信息。首先,缺乏债务与资本性支出预算。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财政的特殊之处也是资本性支出规模庞大,2023年依然高达39%,远高于oecd国家的2023%左右。但是,在预算管理上未给予特殊关注。按现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从长远看,这种制度安排既将政府债务割裂开来,又不将其与债务资金的使用相结合,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控制资本性支出和举债融资的规模、结构。其次,缺乏税式支出预算。我国现实的税收优惠几乎涉及所有税种,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繁多,其对应资金量较大,但目前的预算报告对税式支出预算关注不够。 (四)地方债管理制度设计尚需优化 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由全国人大确定地方债总额度,仅省级政府有公开发行地方债券的资格。这相当于将原来省、市、县均有的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决策的权力,集中到几十家省级单位。地方债管理制度还有假设干环节亟待优化。 其一是发债额度的合理确定与分配,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满足地方实际需求。如何科学测算地方债的总额度,如何设立额度分配规那么以鼓励约束地方政府,是地方债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第一重大挑战。 其二是发债权集中到省级政府,是由分散决策转向集中决策,固然有便于控制风险、加强标准管理的优点,但也可能存在管理链条过长、债务资金配置低效、不符合地方实际等问题。 其三是地方债的长期开展前景未明确,社会预期不一。各地地方债是一直滚动运行下去,还是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归还。是最终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还是由各地自我消化。有关地方债的长期制度安排未明确,导致社会预期不一。 其四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标准尚不到位。一些新型的类财政债务资金,如国开行、农发行的开发性金融,特别是专项建设基金,其性质如何界定。对于政府债务的长期影响如何。这些问题都急需评估。 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未来走向展望 (一)政府预算透明度将增强 预算透明是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方向。政府预算的透明化是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督权利的保障,有助于完善政府治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提高我国预算公开透明度的相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标准间仍存在一定差距。财政部领导也屡次强调要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性,可以想象,未来在政府预算公开的口径、范围等方面都会有不少进展。但是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预算公开透明度的提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二)预算编制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预算编制的内容并不完整。主要表现在预算覆盖面窄,只有政府收支的一局部纳入到预算之内,仍有很多支出处于政府公共预算之外,造成预算资金浪费和管理混乱的现象频发,也使得违纪违规有机可乘。因此,加强预算编制完整性刻不容缓。首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从而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应将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的全部社保基金及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继续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改革。同时,进一步推进预算挂钩事项清理工作,给予地方预算编制自主权,使预算真正做到统筹地区开展。此外,兼顾年度预算平衡与中期预算平衡,防止官员道德风险。最后,对于一些国家重大建设和采购工程,应设立独立的预算账户,并在预算账户中明确记录各笔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 (三)预算审批将逐步完善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与其有关的委员会拥有预算审批权。现行的预算审批程序仍存在一些缺乏,如预算正式审批时限过短、预算初审存在一定缺陷、预算审批机构专业人员缺乏等。因此,首先应该延长政府预算审批期限,为人大预算审查机构提前介入预算编制过程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其次,应该分部门进行预算表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于人大关于预算执行表决失误带来的严重损失。最后,应该提升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业素养,引入并培养财政委员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具有根本的审查、评估预算能力。 (四)预算执行的硬约束性将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预算超收、超支的现象大量存在。国家部委又过于频繁地出台新政策,使得预算法等相关法规在预算执行中的地位被大大拉低。一些地方政府频繁地进行预算调整,随意调剂资金,导致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差距往往较大。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强化预算法律效力,预算调整绝不应该成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要严格控制预算的随意变动。其次,要构建一个上下紧密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对政府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层层把关。最后,要调整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进而有效保障预算执行的及时性。 (五)转移支付改革将不断深化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按照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要求,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结合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提出的整改要求,进一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事权属性为遵循,将转移支付改革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衔接,同绩效评价、预算公开、问责机制等制度建设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匹配,转移支付交叉重叠、退出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逐步形成一套定位清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和分配科学、使用标准、注重绩效、公开透明、监管严格的资金管理机制,更好发挥转移支付的职能作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 1.促进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 根据事权属性,对于属于中央事权的,要将转移支付上划转列为中央本级支出,由中央单位直接承担;对于属于地方事权的,原那么上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相应取消专项转移支付。 2.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力度。 一是针对当前基层财政尤其是能源资源型地区财政困难,要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根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阶段性财力补助、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统筹力度,兜住“保工资、保运转、保根本民生〞的底线,保证基层财政正常运行。在此根底上,要逐步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比重。二是全面盘活转移支付结转资金,及时收回闲置沉淀资金,统筹安排用于稳增长、补短板、保根本民生等领域。三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研究推进取消重点支出挂钩事项,增强财政统筹能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23]22号),加大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力度,促进脱贫攻坚任务按期完成。 3.进一步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 按照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的要求,专门制订清理整合标准专项转移支付方案。一是进一步适当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数量,继续取消政策到期、预定目标实现、绩效低下的专项,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和以收定支专项。二是大幅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下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同时探索建立“大专项+工作任务清单〞机制,推动同一专项下的不同支出方向资金的统筹使用,中央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任务清单方式进行指导,将工程审批权下放地方,从根本上推进专项转移支付的实质性整合。三是进一步优化中央基建投资结构,优先用于全局性、根底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重点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效劳、公共根底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平安等公共领域工程。 4.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的要求以及预算法关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的规定,着力标准竞争性领域专项,积极探索实行“由补变投〞的方式,采取政府投资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产业开展,并适度控制资金规模。 5.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设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一是严格专项设立条件,新设专项必须以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规定为依据、符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改革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并明确政策目。恕⑹凳┢谙蕖⑼顺龌。制等内容,按程序报国务院审批。二是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评估退出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对专项进行完善,该退出的退出,该调整的调整,该压减的压减。 6.不断强化转移支付管理 对采取工程法分配的转移支付,要积极推动实施三年滚动规划管理,加强工程库管理,做到资金与工程同步下达。要继续做好转移支付预算公开,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完善集中公开平台,以信息公开倒逼转移支付管理水平提高。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设定同当年预算安排相结合,将各地区绩效评价结果同以后年度资金分配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监管,推动建立追究问责机制,解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7.推动地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指导地方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和对下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财政保障水平;要催促地方尽早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算并将其编入当年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要推动地方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公开和绩效评价工作力度,做到“上面放得下,下面接得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还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从根本上为深化转移支付改革奠定根底和创造条件。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