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政治
第一
单元
探索
世界
把握
规律
1.2
哲学
基本
问题
课时
素养
评价
解析
部编版
必修
哲学的基本问题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③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①③符合题意;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②说法不完整,排除;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④说法不完整,排除。故本题选C。
2.北宋程颐认为“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而明代王夫之则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C.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D.思维和存在能否相互转化
【解析】选A。北宋程颐认为“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明代王夫之则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A符合题意;材料观点并未体现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不合题意;材料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不是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C不合题意;材料观点并未涉及思维和存在能否相互转化,D不合题意。本题选A。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选D。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D正确。
4.高考前,经常去寺庙拜佛、为考生祈福的家长,多数属于有神论者。认为拜佛很荒唐,喜欢与考生一起研究提高成绩的方法的家长,多数属于无神论者。由此可知 (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彼此都完全不同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①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符,不应入选。②说法错误,不同人的世界观可能存在一致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决定了其哲学立场,题干中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唯心主义者去拜神,唯物主义者与考生一起研究提高成绩的方法,表明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④符合题意。
5.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解析】选C。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6.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从哲学上看属于 的观点。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选D。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题目中,孔子认为“天”是世界的本原,从哲学上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选项入选。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7.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此以后,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就成为人们看待哲学和哲学史的重要标准,以此对于一切可能的哲学思想进行划分和归类,其影响十分深远。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并联系课本知识,考生可以从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人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0分钟·20分)
一、选择题(共5分)
8.2023年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的发现,这一革命性的发现让人们理解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思路。这说明 (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④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材料中的科学成果说明了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②④正确。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①错误。存在决定思维,不依赖于人的思维,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9.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以上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7分)
(2)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其他两种观点的“物质”有何不同?(8分)
【解析】第(1)小问要求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即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即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第(2)小问考查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其他两种观点的“物质”的不同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尚书·洪范》一书和培根所讲的“物质”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答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恩格斯所说的“物质”揭示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而《尚书·洪范》一书和培根所讲的“物质”实际上是物质的某些具体形态。
【补偿训练】
1.2019年10月19日,在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态,山东重工集团有信心实现未来战略目标。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 ( )
①思维决定存在
②存在决定思维
③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企业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其经营者的思维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说明存在决定思维,②正确,①错误。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错误,④正确。
2.下列选项能够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的是 ( )
A.思维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B.物质和存在的关系
C.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D.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解析】选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3.2023年年以来,某县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各村发展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产业,形成了村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如今,“一村一品”在当地乡村遍地开花、处处生金。这说明 ( )
①思维影响着存在
②存在决定着思维
③处理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工作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④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各村发展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产业,形成了村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体现该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的特点制定发展的思路,②③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存在决定思维,而未体现思维影响存在,排除①。思维和存在同为世界的本原犯了二元论的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存在决定思维,④错误。
4.微信7.0版的开屏界面上多了一朵花,附带文字“因为你看见,所以存在”。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属于 (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选B。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因为你看见,所以存在”认为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看见,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本题应选B。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