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质量检测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历史 质量 检测 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 人民 解放战争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质量检测(八)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选项) 1.美英于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并准备尽快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缔结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问题的条约。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抗战相持阶段的开始 C.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 D.美英无条件支持中国 [解析] 根据材料“美英于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成员,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这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抗战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B项时间不符,排除。当时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全部废除,故C项排除。美英无条件支持中国不符合史实,故D项排除。 [答案] A 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四卷记载,8年抗战,……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B.边区政府得到了世界各国认可 C.大大加快了民主革命胜利进程 D.国共两党建立起民主联合政府 [解析] 据材料“8年抗战,……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等信息可知,抗战时期中共的力量在逐渐壮大,这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是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共的力量的逐渐壮大,是否得到各国认可,无从体现,故B错误;D项表述违背史实。 [答案] C 3.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军团功勋章和证书(戴将军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在授勋证书上写道:“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对中国远征军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配合击败侵缅日军 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救援美英联军 C.既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盟军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侵入中国大西南地区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主要是为了维护滇缅公路的安全而非救援美英联军,且当时在缅甸战场上主要是英军,故B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在缅甸地区痛击了日军;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政府派遣出去的,所以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盟国作战的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A、C、D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4.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  ) A.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B.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D.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邀请共产党去培训游击战体现的是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D选项符合题意。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A选项排除。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的说法太绝对,B选项排除。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日就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排除。 [答案] D 5.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 A.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B.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C.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解析] 从“1942年10月”,英美“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可知B项正确。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不是“英美外交”的目的,排除A项;归还中国主权的问题属于外交,而国共矛盾是内政,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排除D项。 [答案] B 6.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 意向 不可避免 可获得 政治解决 应该绝 对避免 可获得速 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解析] 学生对内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结果如何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选A项。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不符合抗战后事实,国民党不愿意走和平之路,B错误;表格数据说明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仍然抱幻想,C错误;国共内战并不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D错误。 [答案] A 7.抗战刚结束时,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要求谈判。两次谈判,本质上相同的目的是(  ) A.制造和平民主形象 B.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 C.共商和平建国问题 D.缓兵之计 [解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主力部队还没来得及调往前线,因此进行重庆谈判,显然是缓兵之计,1949年元旦,此时国民党主力已经被打垮,因此举行北平谈判也是缓兵之计,D正确;A是前者的原因;B不是二者的共同目的,排除;共商和平建国问题都不是两次谈判的主要目的,C错误。 [答案] D 8.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道出了普通民众向往和平的心愿。毛泽东重庆之行的目的是(  ) A.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B.践行全面抗战的路线 C.商讨国内的和平问题 D.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依据材料中“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先生来了!》道出了普通民众向往和平的心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谈判,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全面抗战的路线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抗战路线,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是在1946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解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呼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气概,而它们同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故排除A、B、D,选C。 [答案] C 10.“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当年为民国35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实施重点进攻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解析] 由民国三十五年可知,这时是1946年,处于解放战争初期;根据材料“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可知这是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进行挑衅。从时间上来说,1947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开始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实施重点进攻。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序幕,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答案] B 11.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是共产党毛泽东主动撤出延安、牵制敌人军事力量的结果,故C选项正确;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是在其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后,故A选项错误;1947年属于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时期,不是战略决战,故B选项错误;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与主动撤出延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12.下表反映了1946年到1948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消长,依据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  ) 时间 1946年7月 1948年7月 人民解放军 130万人 280万人 国民党军队 430万人 365万人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反攻 D.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解析] 由表格可知,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双方实力相差较大,但到了1948年双方的实力大致相当,这说明中共在此时已经具备了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条件,故中共在1948年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内容均在1947年即已完成,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8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 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6分) [解析] (1)由材料“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表明领土主权丧失;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表明贸易主权丧失;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表明丧失关税自主权。(2)从梁启超参与的戊戌变法的时间来分析当时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相继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原因:从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