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第三
依靠
科技
进步
建设
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现代农业
新编
第三篇——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今天在陕西杨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开幕,并在202223杨凌国际合作周开幕式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上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现代化打下坚实根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开幕式并讲话,XX省省长袁纯清致辞。
刘延东指出,开展现代农业,将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开展、保障粮食平安、增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充分表达了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开展的决定性力量。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的双重约束,必须推动农业转向创新驱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刘延东强调,建设现代农业,要围绕制约农业开展的关键领域,开展根底研究、共性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信息化效劳模式,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农民急需的先进实用技术与优良品种,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增强农业科技开展的活力。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大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使现代农业开展的根底更加牢固。她表示,中国欢迎农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农业高科技企业走出去,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开展增添动力。
万钢在讲话中表示,农高会正是从杨凌农业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出发,不断创新办会形式,丰富展会内涵,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展会层次,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和产品推广、涉农领域投资与合作、农业信息发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众多的科研机构、大学、涉农企业、投资公司和农民朋友加强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促进全国农业科技开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科技日报202223-11-2第1版
第二篇。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开展的新阶段“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开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开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问题。加快开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效劳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效劳在乡、管理在县。同时,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效劳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组织发动广阔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效劳。
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育,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种养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效劳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依托现有重大科研方案等,加强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实施农技推广效劳特岗方案,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第三篇:第637号提案:关于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第637号提案:关于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
议
一、当前我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与现代农业开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备,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不够明确。缺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影响了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及有关政策的支持。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条块分割、多部门管理,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流动。三是科研与推广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工程申报与生产一线需要存在偏差,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农民受欢迎的栽培技术、种质资源保护、防灾减灾等研究工程难以争取到经费;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紧密联系,农科教相互独立,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四是农业科技条件保障还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开展的需要。许多农业科研院所的试验用地被城市建设征用,又得不到相应合理的补偿,成果转化、定位试验等缺乏中试基地。五是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难引进。浙大四校合并后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大幅度锐减,使农业科技后备力量补给严重缺乏。这几年千方百计到外省涉农高校引进人才,但住房及家属安置问题难以解决。
二、强化XX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认识,完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1.确立农业科研单位社会纯公益性性质的定位。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周期长、见效慢,效劳的对象是“三农〞,表达的是社会效益,决定了政府投入为主是必然选择。因此,应确立社会纯公益性性质的定位不动摇,为农业科研院所科学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形成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共识。由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规模效益难表达,即便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也靠政府的补助和政策支持,很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应充分认识省情和农业开展阶段的实际,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企业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
3.完善现有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一是立法保障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长比例,确保省级科技三项经费的1/3应用于十大农业科技专项行动,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的1/3用于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建设,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不低于20%的比例支持农业科技根底性研究,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二是改革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现有科研经费竞争式申报,为农业科研机构直接编报年度预算并执行;或者不少于政府投入农业科研经费总量的80%直接下拔农业科研单位,用于农业重大应用根底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公共性应用技术研究,确保科技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攻关;有关管理部门可加大经费使用效果的跟踪和监管。
(二)突破体制机制局限,强化科研与推广结合,逐步形成研推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1.顺应现代农业开展需要,整合全省农、林、牧、渔、农机科技资源和力量。一是因区域制宜,打破部门利益,建立大农类综合性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市政府直接管理,增强综合创新效劳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推进省属农业科研院所力量整合。加强联合协作,成为我省农业科技源头创新的核心主体,为现代和未来农业开展提供技术引领、技术支撑、技术储藏。
2.着眼长远,探索建立研究推广一体化的科技兴农新体制。深化农业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实行研推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技术推广体系紧密结合,形成上有创新源头、中有推广平台、下有效劳基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立足现实,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省农科院与11个市农科院联合,实行与地方政府双重管理的体制,形成以省农科院为龙头、市农科院所为骨架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适应现代农业开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强化科技创新条件保障
1.支持和改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条件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尤其对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验室正常维护、种质资源保护、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等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帮助解决固定的科研试验用地,改善试验用地缺乏等问题。
2.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职数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给予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建议在政府人才专项资金中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的资助。
3.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在工资、津贴、医保等根本收入方面参照参公类事业单位,尤其应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与参公类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相一致。加快制定政策,支持有土地条件、符合城市住宅规划要求的农业科研单位,加大人才公寓建设,使引进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省农业厅对对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637号提案的答复
管竹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省政协将其列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重要提案督办件。我厅也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厅重点件,由分管厅领导领办。经会商省科技厅,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根本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专门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假设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开展。
1.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跨越式开展,由省科技厅等专门制定了浙江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案,以全省5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4个在浙部属涉农高校、科研院所、6个省属科研院所和7个具有优势涉农领域学科的省属高校为重点,着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建立稳定的科研单位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对省属农业类纯公益性特征院所的经费支持;通过统筹、整合、重组,由全省20多家科研院所、294家企业,联合创立11个农业类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效劳平台;在蔬菜、农业生物等13个农业重点领域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62023人;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开展,组建农业区域创新效劳中心53个。目前,全省拥有农业科研专业实验室405个,其中国家部属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12个,实验室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4亿元,建立野外试验基地198个,面积达18.6万亩。
2.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2023年以来,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发(2023)32号)、关于推进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23)31号)、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浙政办发(2023)130号),以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责任、考核、培训、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责任农技推广制度。202223年,在组织仙居等局部县进行试点的根底上,省政府又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效劳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政发(202223)80号),要求在202223年底根本建成“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效劳体系。省编委办也下发配套的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效劳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浙编办发(202223)1号)。
3.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形成现有体制下农科教的结合机制,2023年,建立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茶科所等单位参加的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机制。202223年,成立大农业的XX省农技推广中心及六大分中心,分中心以下按主导产业和重点专业设置了20个专家组,共143名知名专家参与。去年,我厅还与省农科院、省林学院举办科技对接活动,签署相关科技合作协议书,确定科技合作重点。今年以来,我厅将浙江大学、省农科院、XX市农科院以及嘉兴、温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六家单位确定为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我省基层农技人员及骨干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
4.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加大农业和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省科技厅出台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开展等多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