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业
信息化
水平
评测
体系
研究
文献
述评
农业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研究文献述评
摘 要:文章分析了农业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研究的重要性,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业信息化水平评测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主要研究结论等方面梳理了关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指出了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化;评测体系
基金工程:湖南社科基金工程(11YBA156);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工程(10C079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开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开展方向。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根底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当前信息化给农业带来的促进作用却不明显。要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就必须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衡量和评价农业信息化的开展水平成为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开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根底。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根底设施建设根本完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开展“十二五〞规划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乡乡能上网〞、“村村通 〞、“村村通播送电视〞已经完全实现。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1.77亿,占网民总人数的28.6% (CNNIC,2022),具备了农业信息化的开展根底。
然而,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没有对农业的开展形成革命性的促进。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从根底设施建设来评价是不够的,需要从根底设施、信息化水平、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目前,中国业界对于农业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当前评价大局部是借鉴的国外标准,其评价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此,研究并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测体系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在没有太多中国经验可以借鉴的背景下,以国外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实践是很好的方法。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波拉特方法
波拉特(M.u.Porat,1977)在其专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用经济统计语言,较系统地出了信息经济的测算方法。波拉特方法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两大类,并将它们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根据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形态转换的相互关联程度逐一识别出来。一级、二级信息部门的区分那么是看信息货物和信息效劳是否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然后根据当年第一和第二信息部门产值之和占当年产值的比重来确定信息部门的奉献率即信息化程度。该方法定义了25个主要二级信息产业,并分为制造、效劳、建筑和政府4大类。波拉特据此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体系。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方法使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效劳、进口的购置以及外购经营费用。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全部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组成。
波拉特信息评价方法因其科学性较高,国际通用性较强,测定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被广泛利用。1981年OECD(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成员国开始采用波拉特的理论和方法测算各国的信息经济规模和国民经济结构。
(二)日本信息化指数法
日本电讯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小松崎清介(1965)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评方法,该方法共选取了4大类11项活动指标。分别是①信息量(Q):含人均年发出函件数(Ql)、人均年通话次数(Q2)、每百人报纸发行数(Q3)、每万人书籍发行网点数(Q4)、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QS)等5项指标。②信息装备率(E):含每百人拥有 机总数(E1)、每百人拥有电视机数(E2)、每万人拥有电子计算机数(E3)等三个指标。③通信主体水平(P):由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Pl)、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P2)等2个指标组成。④信息系数(U):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U1)。此种方法侧重于衡量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方面。 来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每项指标都和根本年度的同类指标进行比较,得出该项的指数,然后按一定的规那么进行计算并相加综合后,得出信息化指数,以此指数的大小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上下,而且指标数据易获取,测算简单,被多数研究者广泛应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该模型已略显简单、不够系统、缺乏长期的稳定性,结论不一定全面。
(三)国际电讯联盟世界电信指标体系
国际电讯联盟世界电信指标体系根据拥有移动通信线路数量、上网人群性别比率、网络接入速度、上网时间、电子商务开展水平、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共设23个具体要素,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依据要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如下:①直接得分法即将计算结果作为得分,然后按先后顺序排列。②比照得分法即设定一个最高水平的为一个分值,其它的各项那么按照与这个分值的比例得分。③差异程度得分即通过计算两个比较项的差异程度来确定得分。
(四)国际数据公司法
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mpany )在1996年提出了信息建设指数法(亦称信息社会指数法),以评价不同国信息收集、信息吸收及信息有效使用的能力。IDC的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包括4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在计算方法上,对每个二级指标指定了相同的权重。在计算23项二级指标得分时,IDC会对每个指标的初步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后,确定该指标的最终得分,目的是防止因国家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先天不平等,并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未来开展潜力。IDC调整的方法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3年的复合增长率进行未来的预估,并考虑每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应用曲线上所处的阶段情况。
(五)其他信息化评价方法。
国外还有其它方法:“国家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由澳大利亚根据2002,2003年根据各个国家信息经济的规模、开展状况和开展潜力的相关数据利用23个具体要素构成评价指标对12个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进行评估,并以办公室指数的方式进行公布,为各国的开展提供参考。韩国“信息化指数〞评估体系韩国电算院利用计算机、播送、因特网、电信4要素2层次评估体系对世界上50个国家(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并每年以“信息化指数〞的方式公布其评估结果。
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信息化评价工作方面与兴旺国家相比,无论信息化评价理论与方法,还是信息化评价内容、相关法律、评价程序、评价机构等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评价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信息化开展趋势方面。
(一)信息产业部的评价方案
国家信息产业部在2001年推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标准主要包括6个层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开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并分别从20个因素(每千人播送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 通话次数等)反映了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总体来说该方案反映了新时代的特点,顺应了当今网络时代的开展方向,而且可操作性强,大多数指标数据通过现有的统计资料就可获得。
2002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又出台了企业信息化根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该指标体系由根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3局部组成,根本指标由6个层次21个因素表示,效能指标由9个层次17个因素表示。该方法从多个方面分层次评价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完善了国家信息化。但是该指标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多项指标是需要主观赋值的,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除了国家信息化中心制定的标准信息化评价指标方案外,还有其它一些信息评价方案。
(二)国内学者关于农业信息化评测体系的研究
信丽媛(2022)在浅析天津农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指标体系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固定 安装率,移动 普及率,普及率,等)。但是也只是将指标体系列出没有进行实际的数据化处理,而且指标的设计不太合理,数据选取比较困难。
王爽英(2022)在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及开展趋势研究一文中采用波拉特法分别就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对中国一段时间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没有提出相关的指标体系。
刘春年(2022)在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关联因素分析一文中分别就农村投资/全社会投资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农户投资/农村投资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非农户投资/农村投资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农村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农业从业人员/社会从业人员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社会从业人员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联度仅仅从投资和人员配比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偏面。
王利农(2022)在中国农业信息化测度与开展研究一文中采用5个层次25个指标(平均每天播送播出时间,平均每周电视播出时间,播送综合覆盖率等)。虽然大体上可以评价农业信息化状况,但是其中局部指标有交叉,难以量化,收集数据难度较大。
耿红军(2022)在县域农业信息化测评及开展路径研究——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一文中提出指标体系包括农业信息化根底建设评价和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2个层次8个指标(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评价、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评价、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评价、农业信息效劳体系等)。
丁丽(2022)在对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测评体系中将测量指标设计为(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开展环境)五个一级指标。
李思(202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信息化测量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论认为:开展根底、应用现状和外部环境可以作为一级指标。她还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局部县城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还有(雷玲、高慕瑾,2022;刘春年、王兰,2022;李德华,2022;于淑敏、朱玉春,2022)等从实证的角度试图创立适合特定开展阶段或者地域的农业信息化测评体系。
四、评述
从国内外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指标的测度有着文化和开展程度上的差异,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而国内关于农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的国外理论的应用和开展趋势研究上,缺乏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目前的评价指标系统性不强,大局部指标体系都是针对信息化的某一方面。另外,有的评价指标数量太多,缺乏层次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评价指标太少,无法覆盖信息化的主要方面。
在评价方法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少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评价法、模糊评价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但这些方法较少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实际。
因此,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量体系的研究还需要结合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和实践来探讨,这一研究也将为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带来理论指导和开展建议。■
参考文献
[1]波拉特.信息经济论(M].李必祥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小松崎清介(日).信息化与经济开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3]俞立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修正研究.情报杂志,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