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改革回顾与改革的深化.docx
下载文档

ID:1752384

大小:26.69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改革 回顾 深化
XX年农村改革回忆与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开展的根底上,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回忆20年来改革的历程,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开展目标和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我国是一个开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根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阔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的大头和难点都在农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阔农民获得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开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80%的家庭已接近小康目标,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问题主要有:(1)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商品化率较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展缓慢。全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已经转化成果的普及率只有30%~40%,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奉献率只有35%左右,而兴旺国家的“三率〞已经从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了70%~80%;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左右,有些兴旺国家已经到达60%~70%。农业生产根本上是粗放经营,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以及集约经营等等问题远没有解决。(2)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不适应。全国4.6亿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亿多人,占22.7%,小学文化程度2亿多人,占45.5%。(3)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摊子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形,产业、产品结构布局不合理,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造成产品质量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使乡镇企业开展步入困境。(4)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如封建迷信、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适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那么是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开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无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开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阔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对于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出于忧国忧民之心,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农村教育实验。其中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应当用教育救治。必须开展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民教育。他们在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纷纷在全国建立实验区开展农村教育实验。但由于社会制度和他们自身世界观等局限,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救治中国社会的病根,因而,他们的主张和实验难以到达预期的目的。但他们能够发现教育弊病的远见卓识,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致力于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的胆识和实践,对于以后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当时XX县区及解放后党领导的各项教育改革的推动,特别是1958年以后倡导实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为农村教育的开展开拓了新途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中等专业学校被砍掉,根本上取消了农(职)业中学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学校,广阔农村几乎全部办成了普通中小学,使本来就不很合理的教育结构更加不合理。1980年全国农村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之比为3.02:1。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办学形式过分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农村各行各业的人才奇缺,极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开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开展的重要任务。 二、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历程及成效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根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主要侧重拨乱反正,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走上健康开展的轨道。主要标志是,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共XX省XX县区委关于开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和1980年2023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前者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主张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学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和后来提出的“三教统筹〞一脉相承),全面开展农村教育。后者是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效劳;可以适当将一局部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1980年12月和1983年5月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假设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假设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阔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阔农民开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阔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上述文件和精神,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序幕。各地以此为契机,开始积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涌现出XX省XX县区、XX省XX县区等一批典型。第二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侧重在转变农村教青观念,端正办学方向,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主要标志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的公布。前者明确了中小学教育是地方事业,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那么,从办学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后者提出了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要求在本世纪末在全国85%人口的地区根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农村教育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了全面落实决定和纲要的要求,各地认真贯彻“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方针,全国农村中小学大范围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农村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改革根本上都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从教育自身的改革考虑较多,从当地经济社会开展整体需要考虑较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弊端。为此,1987年2月,国家教委与XX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XX省XX县区、XX县区(原完县)和XX县区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以及社会开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燎原方案〞与“星火方案〞、“丰收方案〞的有机结合,为当地建设培养迫切需要的中、初级适用人才,从整体上形成与农村科技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体系。在总结经验的根底上,1989年3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了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30个地区(市,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实验县(市)到达近千个,燎原方案示范乡镇开展到近万个,分布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县(市)内。但凡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地区,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教育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普通教育的局面,在加强“两基〞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开展,三教统筹的局面正在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的结合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子,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好典型。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今,教育要为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效劳,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各地主要侧重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开展,解决好“效劳〞和“依靠〞的关系,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主要标志是,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动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同年9月,国家教委在XX省XX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国家教委有方案地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以后,我国农村教育各项改革逐步展开,农村各类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开展,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开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广阔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的一项创举,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和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整个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显示了其生命力,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因此,他强调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效劳。目前,各实验区根本做到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根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根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开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开展的需要。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缺乏20%,1997年已经在1882个县、市、区,65%的人口覆盖率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