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影响
教研
人员
创新
积极性
外部
因素
调查
影响教研创新积极性的外部因素调查
一、研究背景
世界的开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有赖于科研的创新,科研的创新需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人员,而培养有创新思维的科研人员那么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创新教育方面,每一个教师都责无旁贷,每一个教师都是奋战一线的教育研究者,因此,探究影响教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因素,找到增强教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方法途径,激发一线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把每个教师都锻造成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研人员,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必须充分了解当前我国教师的科研现状,探析其科研滞后的深层原因和有效策略,尽快培养与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促使我国高职教育更好、更科学地开展。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科研情况的调研
本次调查围绕A市C校的一些教师而展开,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根本情况包括性别、学历、年龄、职称、教龄、近三年的科研成果、每周课时及是否担任班主任等;二是教师对科研的必要性、 难度和趣味性等的思想认识;三是教师搞科研的目的、方法和现实困难等。调查最终收回完整、有效的问卷共计 49 份,访谈 12人次。
三、影响教研创新积极性的外部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对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现代教育是从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和数十年的应试教育中脱胎出来的,尽管比之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些东西根深蒂固,想一下子从它的束缚和阴影中彻底地摆脱出来是不大可能的,特别是那些早已深入人心、形成定势而普遍存在的保守观念,无形之中浇灭了创新的热情、窒息了创新的幼苗,并时不时地给“不安分〞的“尝鲜者〞以压力和打击。对此,笔者以亲身观察和体会为据,探索归纳如下:
1、群众的不支持
受封建科举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普遍功利思想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分地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名次排位,二是片面地看重“升学率〞,至于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家长们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心程度。
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只能将教研范围限定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狭小区域,在教研工作中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有冒险者想在其它方面做一点尝试,首先考虑到的也是会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会不会危及到班级和学校的声誉。
再者,教研过程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而一旦失误,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班级、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等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家长、学生和学校所不愿接受的,教研人员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
受制于诸多限制和压力,教研工作者又怎能放开手脚去做大胆的尝试呢?举一实例为证:我校有位青年教师,颇具创新意识,有一学期,他开始改变满堂灌的模式,尝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结果,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偷懒,告之于家长,家长担忧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又上告于学校,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主动找这位老师谈话。经过一番周折,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但学校领导的一句话却引人深思——“你怎么教我不管,但是,别把家长给得罪了,别把学习成绩弄垮了〞。
2、同事的不理解。
先举一实例:我校有位年轻教师,工作热情极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感兴趣,并且积极实践、多方尝试,他的课堂气氛活泼,他的课也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可能由于从教时间短、经验欠缺等方面的缘故,教学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相反,同事中有的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成绩却总是领先于他。于是,就有人背地里说:“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用呢?还不都是些‘花架子’,你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还说:“要想考出好成绩,还是老老实实地‘箍’住学生,把知识一点一滴地 ‘落实’下去才是硬道理〞。久而久之,有些嫌话就传开了,也传到了那位教师的耳朵里,从此,他似乎感受到了冷落和嘲讽,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昔日那股探索与创新的热情也渐渐冷却了。
“老老实实地‘箍’住学生,把知识一点一滴地 ‘落实’下去才是硬道理〞,外表看来,这话似乎有些道理,这样也能教出成绩好的学生。但是,仔细想想,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除了会点书本知识、会做“标准〞答案以外,还会些什么呢?学生是“人〞,可不是答题的机器呀!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开展,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暂时的高分。
据保守估计,农村中小学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教研只是一种形式或已趋于形式化,这种错误认知的普遍存在,必然使从事教研的人员受到冷落或排斥,进而大大抑制教育者的教研热情,阻碍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3、领导的不放心。
创新意味着“走不寻常路〞,走上这样的路,固然可能逢遇到一片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但或许更多要遭遇到的是未知、坎坷和陷阱,对此,不仅教研者自身要有心理准备,关键时刻领导的态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就像给病危之人注射强心剂,能给教研者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领导的批评和否认就像冬天里的一泼冷水,会迅速浇灭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因此,教研工作的开展要有相关领导的鼎力支持,创新激情的调动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在教研创新的过程中,领导要甘于担负起一切责任和后果。
4、创新气氛的不浓郁。
中世纪的欧洲,在宗教强权的统治下,创新被视为异端邪说加以禁止和封杀,如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受到教皇的迫害,宣扬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一个社会假设笼罩于这样的背景和气氛下,创新之路必定将异常艰难,整个社会就会万马齐喑。
改革开放30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有局部消极保守的观念潜伏在群众灵魂的深处,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创新、阻碍着进步。比方,现实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科研创新是那些专家们的事,我们普通教师哪能沾上边呢〞、“中国教育都几千年了,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遗传下来的都是精华,有什么值得改变的〞、“创新不过就是上级喊喊口号,下面做做样子罢了〞、“管他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自己能管住学生,在知识的落实上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一样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我又不想当教育家,搞什么创新嘛〞、“创新多难呀,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创新呢〞……这些话单独说说也罢,但是假设常挂口边,就会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污染,逐渐淡化人们的创新意识,冷却人们的创新热情,阻碍科研创新的进步。
〔二〕不健全的考评机制对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1、机械化考试方式折断了教研创新的羽翼。
现阶段的考试,根本以大规模的笔试为主,一张试卷,一份答案,学生机械式作答,教师流水线阅卷。为了追求所谓的“真实成绩〞,很多学校在组织考试时,采取跨年级、跨学科式排座,“背靠背〞地阅卷,人为地阻断了教学信息的反响和收集的渠道,交流、研讨的契机亦被割舍;另一方面,统一的答案排斥了教学的个性、灵活性,“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是权威〞,教师只能等待自己分数和名次的公布,如此的考试方式带来的只有万马齐喑,与教学创新严重背离。
2、不完善的评估制度扼杀了教研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我国高考一直以来都没能突破传统的评价体系,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让广阔中小学教师不敢创新。比方,很多学校对教学的评估、评价都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功利性,以短期的分数和名次评价班级、评价教师,即使附之其他考评也美其名曰“量化〞,将规章标准化、细那么化,将考评制度化、机械化,再加上“末位淘汰〞、“经济制裁〞等措施的落实,使很多跃跃欲试的创新、改革被抹杀于萌芽,教师无奈地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保持学期的成绩,冒着风险搞创新——犯不着,“百年树人〞的长远打算更无从谈起。
再者,在教师的整体考核和评职方面,很多学校都未能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无疑也会挫伤一线教师教研创新的积极性。比方,现实中职称的评定和工资的进级,文凭、科研、论文、和普通话过级等成为了硬条件,而教学效果却成了软条件,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成绩斐然,最终却因为欠缺一纸获奖、达标的证书而无法正常评职、进级,试想,他们还会那么热衷于教学的创新吗?
〔三〕陈旧的教学管理对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1、官僚化、形式化的教学管理禁锢了教研创新
在一些“老领导〞看来,教学管理就是检查教案、检查作业。为了便于操作,职能部门甚至将检查标准、内容、形式以及环节细化、再细化,形成了了轰轰烈烈脱离实际的形式检查,教师的精力和珍贵时间被无为消耗,他们只能被动的应付,以抄袭取代创新,以翻新替代改良和反思。即使有教改创新意识的个别教师,也只能在完成“优秀教案〞的前提下,“不安分〞地涉足一点儿,教学创新被活活地禁锢在了陈旧的“检查细那么〞的条条框框之内。
2、管理配套对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教研的创新要求管理上做出相应调整,如课程设置安排、学生的考试与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等等都应从支持教学改革、创新的角度重新考虑。
3、模式化是抹杀教研创新的刽子手
看似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往往是抹杀教学创新的刽子手。我们都有体会,在过去的学校管理中每有活动必然要履行“方案——落实——催促——检查——总结〞的模式,而教学那么必须遵循“备课——教案——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的模式,甚至每上一节课都有要求“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稳固练习——家庭作业〞等模式,模式是个好东西,而模式化却是创新的大敌,一切都循规蹈矩、一切都会顺利进行,教师不越雷池一步,教学创新无从谈起。
4、灵活的鼓励是教研创新的催化剂
美国有一个管理专家叫米契尔•拉伯福,他在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那么一书中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那么就是“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这个原那么对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适用。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认可、被赞扬、被发现、被重视,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假设能充分考虑到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将极大地调动起他们教研创新的积极性。
在鼓励这方面,山东某校可作借鉴。为了使教师整体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奖励先进,催促后进。例如,在上课或评课中,假设发现教师凭着自己的能力制作出独特的教具、完美的实验或课件,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情境或教学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质量,他们就会在全体教职工会上进行表扬,并记入教学管理档案。又如,对于但凡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辅导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或对学校工作提出金点子的教师,学校分别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有显露身手的空间和品尝成功的时机。对某些认识不高、能力不强的教师,除教研组会给予帮助外,相关领导也会与之谈话,以促使其端正态度、提高能力。
〔四〕教师实际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对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1、微薄的收入、拮据的生活极大地挫伤了教研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资与上世纪相比,确实涨了不少,但随着全社会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长,教师再一次成为了低收入人群。
以我校处于两极的工资为例,最高工资〔中教高级在岗职工〕每月3300元左右〔每月实际到账的工资〕,最低工资〔中教二级〕每月1500元左右。而全校教师中,处中教二级的最多,中教一级的其次,平均工资估计在每月1900元左右。根据现在的房价,县城区以每平方米3500元来计算,假设想在县城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需花35万元,外加装修,至少也得40万元,假设以每月2023元的工资收入想买到这样的住房,一个教师不吃不喝也得花上17年的时间,如果从20岁开始工作算起,省吃俭用一切平安也要到45岁以后才有可能买上这样的一套住房!再说了,教师也是人,也有父母孩子,也要为人处事,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尽量节省,但老人不能不赡养、孩子不能不抚养、亲朋好友不能不往来、生病了不能不花钱看病,这样算来,假设稍有不俭,别说买房,就是根本生活也难以保障了。以这样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教师很多时候在人前都“做不起人〞了〔这里就不好意思例举了〕,哪里还有激情在教学中搞研究和创新呢?
教师的收入本身已经偏低,可要捐献、交纳、扣除的名目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