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全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会议致辞稿.docx
下载文档

ID:1744174

大小:20.07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全区 改善 农村 人居 环境 建设 美丽 乡村 工作会议 致辞
全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会议讲话稿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开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开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底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局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局部,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根底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23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开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 农村往城镇靠〞的开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存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根底设施,以及社会效劳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方案。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方案,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 、通播送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到达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平安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根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气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开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开展。生产开展是物质根底,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开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立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清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播送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平安、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阔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工程,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根底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根底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效劳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工程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开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那么聚、宜散那么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本钱。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防止“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表达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表达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表达出来。三要表达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表达文化内涵。四要表达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表达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开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根底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根底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开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开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工程开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效劳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效劳,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平安、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根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平安建设,标准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平安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作者系XX省XX县区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