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洛阳
景点
导游
介绍
洛阳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洛阳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协助。
洛阳景点导游词介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后,我们就乘车前往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冢头村,乘车大约需要30分钟。如今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洛阳地区古墓葬及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一些情况。
洛阳在中国古代号称天下之中“,它地势平坦,四周群山围绕,西据崤山函谷关,东扼虎牢关,北依太行、黄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涧四条河流,纵横其间,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阳成为天下名都“的重要要素,也是蕴藏无数文物珍宝的有利条件。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建都洛阳。正是洛阳具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积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滨成为蕴育华夏文物珍宝的风水宝地。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东西绵延100多公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流洛阳。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俗。因而邙山被视为宜于殡葬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
就连唐朝时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义慈王及其后代客死洛阳后,也遵照这种风俗安葬于邙山。唐代诗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洛阳民间那么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洛阳先后调查、开掘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墓葬。众多的考古开掘材料证明,这些不同时期墓葬带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时代蝉联,自成体系。自龙山文化早期开场,纵横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开展序列明晰,衔接有序,在中国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断代清晰的标尺作用。
二、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墓主人身份等级差异较大。不仅有大量帝王之陵、将相勋臣之冢,而且还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刑徒的坟墓。
三、分布广泛,历代墓葬大都以洛阳都城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尤以邙山为集中。
为了让世人理解洛阳地区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国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时髦风俗,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5年开场兴修,并于1987年对外开放。整个博物馆占地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局部。地上建筑群体从南往北有汉白玉石门阙一对,馆表一座,馆表上的表额洛阳古墓博物馆“题字由著名考古学家夏先生书写,进而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两侧设有复制的汉代天禄、辟邪兽一对。
殿后为上下墓区厅,两侧为配殿。后边还有四角楼和望景亭。地下局部设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各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是复原的历代古墓群。首批搬迁复原的有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历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晋关内侯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玮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
另外还有宋代五座仿木构造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宏大,或构造乖巧,或规划严谨,或性质殊别;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壁画,或表现打鬼仪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绘天体星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场景。墓中均随葬有丰富的明器,其中有一局部可称的上是国之珍宝和艺术杰作。记载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可谓是补正史书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内还陈列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历代葬具和丧葬仪式,以展示洛阳历代墓葬的演化和时俗风气。
说到古墓葬,就要首先从丧葬“二字开场讲起。
死,作为人生的一种自然归宿或终结,是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解释、无法超越的现实咨询题。这个另人恐惧、焦虑的现实咨询题,关于史前时期的原始人类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迷。他们惧怕死亡的降临,以为死亡不过是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因而丧葬便成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构成种种具有神奇色彩、庄严而盛大的丧葬礼俗,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阻碍。
然而,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风俗,丧葬“二字并不是一开场就结合在一起的,而是通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化过程。
丧“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为采桑,后来才被人们借作丧亡“的丧“,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体,即死者的遗体,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礼仪。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为埋葬死者尸体的象形字,其意是将死者的遗体埋葬在草丛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椁装殓起来加以埋葬。后人以葬“字指埋葬死者尸体,当渊源于此。
大约到了秦汉以后,丧“葬“二字才开场合称,其根本的含义确实是指人死后的尸体处理及其有关的礼仪风俗。从程序上看,丧葬“能够划分为殡葬礼仪、埋葬礼仪和祭祀服丧礼仪三个局部。
丧葬作为认识形态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开展亲密联络在一起,并由消费关系的性质所决定,为其它上层建筑所制约,并随着经济根底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丧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职能和方式。就丧葬的社会作用或意义而言,它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络与强化血缘和亲族关系。
2、注重与推崇亲爱祖先的孝道观念。
3、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材料证明:丧葬礼俗决不是人类一诞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开场出现。当人类的消费力开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才能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的构造也已有原始标准的迹象,丧葬制度便开场萌芽和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而居丧制度又包括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葬法、葬式与墓向
1、葬法:葬法指埋葬死者的方法。中国古代葬法品种特别多。采纳哪一种方式埋葬死者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适应、宗教信仰、认识形态等都有关系,其详细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水葬、野葬、瓮棺葬、悬棺葬、衣冠葬等。衣冠葬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法,其特点是墓内无死者的尸体,仅埋葬死者生前穿戴的衣冠。这种葬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
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在当时,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的战争,一些氏族领袖、军事将领或勇士,或为保卫氏族生存而献身,或在掠夺财富的战争中战死,其尸体由于种种缘故无法收回。因而,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往往要为他们举行浩大而盛大的葬礼,对他们实行厚葬,为他们建造衣冠冢,祈求他们的亡灵为本氏族带来更多的福气。
2、葬式:葬式即安葬死者的姿态。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身体姿态来看,主要能够分为仰身葬、侧身葬、俯身葬三种;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肢体置放情况来看,那么可分为直肢葬、蹲肢葬、断肢葬、折肢葬等;从墓葬遗址中觉察的人骨堆放情况来看,又可分为叠骨葬、骨架扰乱葬等;从死者入埋的次数来看,又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从墓坑中入埋的死者人数来看,又可分为单人葬、多人葬。
3、墓葬方向,简称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的头向,有时也指面向、足向等。它是我国人类社会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详细的定向原那么:1、向日出方向2、向日落方向3、向高山方向4、向流水方向5、同本族文化同一方向等。墓葬定向的意义是原始人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物,其意义有三:一是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原来的老家去,因而头就朝着老家的那一方向。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便源于这种观念;二是认为世界有一个特别的地域,人死后,就应到那儿去生活。因而,埋葬死者时就朝着这另一世界的方向日落方向,是亡灵的集中之所,是区别与人间的阴间世界;三是认为人的生死犹如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因而埋葬时应背东向西。
二、葬具、随葬品与墓志
1、葬具:是指装殓死者尸体或遗骨的器具,土葬所用称为棺椁。但棺椁在古代又有内外之分。棺为直截了当装殓尸体的葬具,为区别棺或椁,又有人称其为内棺“,因其与死者尸体为接近,故又称榇“,又因其一般以木材制成,故也称棺材“。椁,因其在内棺之外,故又称外棺;又因其大于内棺,故又称大棺。棺椁的使用方法,礼记有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
2、随葬品:从山顶洞人把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兽牙等饰品一同随死者埋葬的事实可知,随葬风俗几乎与丧葬风俗同步,而初的随葬物品均为死者生前用过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简陋的装饰品,以寄予人们对死者的淳朴祝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帝王贵族不仅生前酒池肉林,骄奢淫逸,并梦想死后到另一个世界里仍能享受富贵,往往用大量的能显示其生前地位及财富的专用品和大量的金银玉瓷、珍奇玩好之物随葬,逐步构成了厚葬的风气。
因而一种专用的随葬品明器就产生了。明器又称为冥器“、盟器“、鬼器“、息器“,是专为死者随葬而制造的无有用价值的各种器物模型的统称,一般用陶土、竹木和石头制成,也有一些是用玉石或金属以及纸等材料制成的,用以抚慰死者之灵。这些明器大多按照日常器具制造,还有一些依照家畜、房屋等动产或不动产所模拟。做成人或家畜、鸟兽模型的明器即所谓俑“。不过一般情况下,明器特别少单独随葬,大多是和局部实物一起下葬。北宋以后逐步流行纸扎明器,纸扎明器并不随葬,而是在下葬时或下葬之后燃烧,这种纯粹意味性的明器可能是经济的寄予哀思和希望的器物了,因而直至今日仍在普遍使用。
3、墓志:墓志的性质与作用和墓碑类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末尾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词。不同的是墓碑立于墓前而墓志那么埋于墓中。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的墓志形似碑而较小。南北朝后,墓志一般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成。志盖多作橥顶形,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志石上那么刻有志文、志铭,唐代以后还有撰文者及书写者的姓名。历代墓志,其志文、书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当时的史实记载并录有确切纪年,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三、 坟丘、墓穴
1、坟丘: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实行土葬。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四周以内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确实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因而古人讲土之高者曰坟“,又说葬而无坟者谓之墓“。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
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坟丘式墓葬。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树“一变而为大封大树“,至战国时已巍然成风同时制度化。秦汉以后,几乎能够说无墓不坟“。秦汉时的坟丘以方锥形为贵,不断连续到唐代。但规定只有皇族能够使用方丘,一般贵族和平民均为圆锥形。至明初改方形陵为圆形宝顶起,不管是王公贵族,依然庶民百姓之墓,都带有圆锥形坟丘,所不同的只是占地大小和坟丘的上下。
2、墓穴:墓穴即墓室,也称墓圹,由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不断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那么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挖掘而成的洞室。墓室是坟墓的地下局部,随着时代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殷商时期墓穴的主要形制为竖穴土坑。从战国时期出现的用大块空心砖砌筑而成的墓室,到西汉时期广为流行。东汉时期为常见的是用小型砖块砌筑的券顶砖室墓。王莽前后开场出现了在墓中祭奠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