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产
发展
总体
计划
新编
产业开展总体方案
产业开展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为贯彻落实党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知识创XX县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加速开展现代效劳业实施纲要、优先开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以及市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的假设干配套政策〉的假设干实施意见,深化落实知识创XX县区开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和市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知识创XX县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打造知识创XX县区新型产业体系,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产业开展根本概况
“十五〞期间,我区坚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能级,优先开展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根本确立了开展知识型产业、建设知识经济密集区的路径定位。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和形态重塑的关键阶段。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年,区实现生产总值436.3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29.6∶69.2(不含烟草)。产业总体上不断呈现制造、加工等环节加速外迁,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集聚开展的态势。“十五〞期末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为2.9%,较“九五〞期末下降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3%,“十五〞期末较“九五〞期末增长2.2023倍。
(二)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展迅速,推动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
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作用,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开展亮点。年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21.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9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18.6%。其中,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实现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4.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加值率达3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区级财政收入0.4亿元,同比增长20234.8%。
(三)都市型产业和根底性效劳业持续开展,仍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都市型产业和根底性效劳业年实现增加值20233.1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40.1%,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1.13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42.3%。其中,都市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同比增长2023.2%,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46.0%。局部传统工业仍具有比较优势,“十五〞期末,纺织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同行业的8.5%和6.1%。根底性效劳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5.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7.1%。
(四)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初步形成集聚开展的态势
各类产业载体建设推进有力,开始展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创业的功能形象。至年底全区科技园区面积到达52.1万平方米;商务用房面积到达23.5万平方米;都市型产业园区面积达78.7万平方米。建成了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等一批创新公共效劳平台,初步形成了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设计创意产业群、复旦大学周边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开展态势。
二、产业开展的内外环境
我区未来的产业开展要充分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开展大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将潜在的区域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开展的新优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在国际制造业和效劳业呈现“双转移〞的背景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正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设计、信息等知识型生产性效劳需求大大增强。
(二)市委、市政府对开展的定位要求,为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规划把知识创XX县区作为市创新基地之一,明确聚焦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知识创XX县区建设;202223年2月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的协调管理范围,为产业开展、能级提升创造了机遇。
(三)区域密集的科教、人才等创新资源,为开展知识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的经验说明,研究型大学在培育开展知识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与区域开展形成高度互动的关系后,将充分发挥其集聚、创新、辐射、引领的功能。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教和人才“两个第一〞资源核心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开展竞争优势,加快知识的产业化进程。
(四)聚焦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拓展了开展空间
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作为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已明确列为“〞期间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大连路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正以其便捷的轨道交通和规模型商业商务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功能。新江湾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规划建设,为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承载空间、丰富了开展模式。区域内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将成为产业开展得天独厚的增长空间。
(五)城市建设日益完善,为增强区域商务功能奠定了根底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高强度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根底设施相继完成。“〞期间,将建成运行轨道交通8号线、2023号线、军工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市政根底设施,启动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根本形成“一桥、两环、三隧、四线〞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平凉西块、定海东块等旧区改造,也将为产业开展提供空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产业跨越式开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区域经济持续开展的动力还需稳固加强,主导产业亟待培育壮大;土地开发本钱高,功能性工程、产业载体建设难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效劳平台的集聚度和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等。
三、产业开展方针和目标
牢牢把握区产业开展的关键时期,依托区域内大学、大厂、大院、大所资源优势,着力于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逐步实现经济开展方式和XX县区开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根据党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三区融合、联动开展’、增强XX县区知识创新活力〞为开展主线,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XX县区建设工作要求,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和XX县区开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
(二)开展方针
发挥大学对区域经济开展的重要带动作用,优先开展以科教为特色的创意设计等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优先开展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升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引领的都市型产业,稳定提升为科教功能配套的根底性效劳业,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开展为特征、以科教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以效劳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根本形成“一心、一城、一江、三区〞的产业布局。
(三)开展目标
“〞期间,区域经济社会继续努力保持又好又快开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区级财政收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以科教为特色的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20%左右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约5个百分点,知识型生产性效劳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上升6-8个百分点;全区科技商务用房面积到达400万平方米,孵化基地面积到达20万平方米,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年营业收入12023亿元左右;到202223年,区域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年削减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到达98%,经济保持可持续健康开展。
(四)开展模式
构筑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支撑的创新型XX县区。努力建设知识创新基地,促进区域内根底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自主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期间,区域专利申请总数到达1.1万件以上,其中创造专利申请数保持在全市前列,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数量位于中心XX县区前列,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初步成为具有国内外辐射能力的科研、教育和人才高地。争取把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根据国家和市科学技术中长期开展规划纲要,以建设创意产业基地、环保节能研发基地、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为核心,努力把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着力打造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开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密集区。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入驻区,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根植性开展。“〞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到4000家左右,其中13家左右成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建成中心XX县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加快建设以科教为特色、总部研发为特点的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加快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建设,聚焦江湾—五角场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凸现知识创新特色的市级副中心功能;聚焦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形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基地的功能;聚焦黄浦江段滨江现代效劳业集聚区,显现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功能;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效劳,着力形成“南北照应〞的开展格局。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活泼、管理良好、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期间,以科教为特色的江湾—五角场现代效劳业集聚区、大连路—控江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根本形成,成为对外开放、表达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窗口,以“渔人码头〞为重点的黄浦江段滨江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取得重要进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初具规模,新江湾城国际大学科技园充分展现国际化、知识型、生态型形态功能。
(五)实施原那么
在路径选择上,坚持大学强势学科和产业竞争优势塑造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搭建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公共效劳平台,形成科技、教育、经济互动和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使大学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引擎。
在推进策略上,坚持三区联动开发与聚焦重点地区建设相结合。继续支持高校开展,推进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建设,率先在重点区域提升知识创XX县区功能形象的示范效应,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和管理集成的经济生态环境。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培育新型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立足区情,既注重培育开展具有科教优势、带动效应明显的知识主导型新兴产业,也大力提升开展就业容量大、符合环保要求、资源消耗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都市型产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在资源配置上,坚持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有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开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开展壮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开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驱动开展道路,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四位一体〞改革,促进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加快信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