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国开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期末
统一
考试
国开最新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期末统一考试2
试卷代号:1395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试卷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开卷〕 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 的决定性作用,而无数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创造 历史的真正动力。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 中的作用? 〔100分〕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 开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 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 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局部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 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 精神文化条件。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 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开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 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开展的放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 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供应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 物质文明。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 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 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 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不 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 财富的成品。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xx的决定力量, 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根本矛 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开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 要适合经济根底开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 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 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概念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 的,既包括劳动者,也包括剥削者。历史创造者不是单方面一个阶 级就创造的。奴隶社会战胜原始社会,是奴隶与奴隶主共同斗争的 结果。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是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共同斗争的 结果。同样,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社会也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 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 资产阶级等等共同斗争取得的胜利。但是成果和利益由一个阶级给 代表了。农民小资仅得到当家做主的空名。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 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 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根本矛盾运动推动 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 开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开展的结局。
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局部、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内容。
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条件:第一,从实践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的根本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开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8.矛盾的根本属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开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实践的根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根底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根底上不断深化的开展过程,即表现为实践根底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开展的总过程。
13.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主要表现为在实践根底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推断、推理。特点是抽象性和间接性。
1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观客观统一确实定性和开展的无限性。
一方面成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一方面成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度。
16.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7.社会存在及其根本要素。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8.社会意识及其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0.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根底的内涵,其一社会的一定开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二,经济根底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首先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在此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
2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开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开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根底上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2.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开展的根底,在此根底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2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开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4.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2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答复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那么答复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2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根本规律,这一根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根底,按照等价交换的原那么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7.以私有制为根底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开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开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