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公众
科学
素质
行动计划
新编
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方案
文章标题: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方案
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方案
(2023-202223年)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方案纲要(2023-202223年)(国发(2023)7号)以及省、xx市关于“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
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方案(2023-2022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众素质的重要组成局部。公众具备根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根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根底性社会工程,是地区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开展的根本前提,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科普事业有了较大开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众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的时机大大增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普工作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工作机制有了创新,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工程,科普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但是,目前我市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缺乏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信息的获取还缺乏主动性,对科普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够高;二是素质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开展不够全面深入;三是科普根底设施建设欠缺,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四是科普示范单位创立工作任务艰巨;五是城乡具备根本科学素养的差距明显,公众特别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制定并实施公众科学素质行动方案,目的是要全面推动我市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教育的开展、传播和普及,尽快使公众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为我市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开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
今后五年,我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要围绕“城乡统筹、产业提升、开放带动、滨海开发、科教兴市、和谐开展〞六大战略和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要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政府推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公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将行动方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加强领导,加大公共投入,推动行动方案实施。
全民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行动方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市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行动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行动方案,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开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效劳的公平普惠,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
三、总体目标
到202223年,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根本形成“四大工作体系〞,切实提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努力使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开展,公众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与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开展相协调,公众科学素养到达3以上。
“四大工作体系〞:以市科普(科技)活动中心为阵地,建设镇(街道)科普学校、村(社区)科普室和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科普设施体系;以播送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群众传媒为主体、科普画廊等城乡科普根底设施为辅助的科普宣传体系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