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高中
世界史
教学
全局
意识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也应表达在教法的改进上。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也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开掘历史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的历史环境分析法和根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表达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联系,依次谈四点见解。
一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表达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答复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表达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表达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开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局部历史过程的表达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开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新课本的全局意识,还从加大现代史论述力度上表达出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史内容大有增加,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11课时,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根本问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不仅增添了信息量,而且给人以科学的认识。这对把握当今世界运动的走向极其有益。课本的新变化,呼唤着教学上的创新。
二
全局意识是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世界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环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学之长就在于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谓历史环境,就是历史存在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以及推动其开展的社会需求。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一)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战以后,西方兴旺国家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实行某些社会改革,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使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得到很快开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被称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从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观察,3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注: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进程的影响,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它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政期间,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政策〞。新的政策“不独挽救了美国濒于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还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奠定了牢固的根底〞(注: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新政〞还给国际经济带来了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合作机构在二战前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建立起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变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世界历史环境变迁的轨迹,构成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50-70年代,经济持续开展的根本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开展史上的改革,没有一例可以说明它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让人们看到它否认自身剥削性“蜕变〞的现实。由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苏联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实行苏联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必由之路的道理。因此,对当今世界历史环境特征的最好概括,应是“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剧烈竞争和共处的时代〞(注:当今世界50年的多样性统一进程,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新课本用专门章节评述东欧各国和苏联的变化,以及两极格局的崩溃,为教学把握历史环境,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的历史趋势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二)从历史环境变迁中,探讨重大历史现象的多向性
历史现象的多向性,深深打上历史环境变迁的烙印。新课本的丰富内容,使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充分展开。16世纪,英国的亨利八世以议会为后盾,借宗教改革,提高王权,使宗教改革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政治遗产〞。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这份“遗产〞发生了变异,查理一世站到议会的对立面,对清教徒运动处置不当,造成政治危机,导致内战的爆发,促成英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崩溃,揭开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历史情况不同,极其相似的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结果就大不相同。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文明带来了时代的新变化,历史环境中的变革因素空前活泼,世界交往更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注:“交往〞与历史转折,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西方殖民扩张,是近代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到19世纪末,殖民主义具有明显的“双重使命〞特征。早在1853年,马克思以印度为例,对“双重性〞作了深刻的论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教学要紧扣历史环境的变迁,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指出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动摇了东方各国“传统社会〞的根基。
二战中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深刻影响战后历史环境,冷战对局,也没有改变和平与开展的世界潮流。50多年来,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20230多个新兴的独立国家诞生,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两极格局解体前后,出现了地区一体化集团,形成世界多极化的走向。像欧洲共同体在冷战中建立,在冷战结束之后加快开展,令世人瞩目。当前以经济开展为主导,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给开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另外,近20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消长有新的改变。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了,80年代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经济增长创“奇迹〞的时代结束了;而与此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经济腾飞,都说明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竞争的剧烈性,经济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凡此种种,无不需要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环境的变迁,将解释寓于其中,分析历史现象的多向性。
三
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用科学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根本的历史联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根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贯注其间的全局意识,它落实于教学,根据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事物在运动中的内部联系;一类是历史事物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此类又分“横向〞和“纵向〞两种,举例说明如下。
主题明了,开掘内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具普遍意义的伟大事件。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的主题是什么,内在精神表达在哪里,这正是历史联系所要贯串下来的要旨。
新课本对法国大革命及其延伸的表达,紧紧扣住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主题。它与旧课本比较,替换了一些新的历史材料,篇幅大有压缩,论述却有加强。教学也应紧扣主题,以清晰的历史联系,呈现法国改造的历史画卷。
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开展,一开始就以剧烈的方式,冲击法国及欧洲,由启蒙思想的流行,到各种政治模式的试验,有急进,有倒退,给历史留下艰难曲折的记录。君主立宪、共和与帝制交替表演,为世界历史所仅有,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才克服封建复辟的危险,进入平稳的历史开展时期。深究法国的政治斗争与反复变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众的广泛发动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同法国缺乏坚强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封建欧洲的背景,构成了法国政体演变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斗争的剧烈性。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范围来看待法国政治变迁的丰富内涵,不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
横向比较,深化启发。新课本对工业革命的表达,由英国开始,兼顾法、美、德、俄、日,许多评述都是旧课本未涉及的,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一表达格局,为比较诸国工业革命的异同提供了依据。教学要通过横向历史联系,获得历史启发。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何以后来居上,法国进展却相对缓慢,俄国始终滞后,日本怎样急起直追,从中看到各个国家经济开展道路的根本走向和经济模式的大体框架,这都是教学应当深化的问题。
纵向关联,体察潮流。新课本对国际关系的表达,作了较大的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跃然纸上,构成国际关系史的骨架。这三大“体系〞可以在教学中作多种关联性的“裁剪〞,对历史潮流作多侧面的观察,形成生动的历史联系。比方,民族觉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脉。
18世纪以前,欧洲“有国家而没有民族〞(注。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当时欧洲的封建君主们任意肢解有统一民族关系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觉醒推及全欧洲。拿破仑败亡后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虽然逆潮流而动,为维持欧洲封建秩序,不惜践踏民族利益,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成认了民族利益的存在,开创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以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无不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相关。一战结束后,划分欧洲政治地图时,比较重视民族自决,波兰复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垮台,一批民族国家出现在欧洲地图上,凡尔赛体系适应了这一民族解放的趋势,是欧洲得以维持20年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中,在反法西斯大旗下,民族解放运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勃兴起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给雅尔塔体系以深刻影响。联合国的成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如今联合国的成员国,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几乎都是殖民主义时代的被压迫民族,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这样的教学梳理,饱含着历史的全局意识。
四
中国人读世界史,必须要联系中国历史的变故与世界史的关系。近年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少学者提出:“不但要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注:从世界的角度透视中国,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新课本的内容结构,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联系教学的力度。笔者仅针对过去教学中的疏漏,举出三例,以呈管见。
(一)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新课本对世界历史的表达也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创造,成为欧洲历史跨入近代的推动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东西方的联系。17世纪,欧洲历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中国正值明清之际,社会动乱、经济繁荣,带来思想领域的活泼,恰是在这20230年里,中外交流却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冷漠。事实上随着海上交通大开,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他们在中国传播欧洲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地理知识,翻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注: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国的学术也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介绍,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启蒙思想以影响。伏尔泰在他的风俗论中写到:“欧洲的王室与商人,仅知在东方寻找财富,而哲学家那么于此发现一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于中国“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应该模仿〞(注: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版。)。当时,欧洲历史已开始影响世界,教学对此应该有所反映。
(二)新课本新增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内容,回观中国的洋务运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谋求工业化的起步并不算缓慢(注: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按当时世界工业状况而论,洋务派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