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研究范文.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物质文化 遗产 视角 湖南 高校 音乐教育 本土 民间 音乐 传承 研究 范文
天道酬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外乡民间音乐的传承研究 摘   要:本文以围绕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外乡民间音乐的传承研究为基点,通过阐述、分析、论证湖南非物质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及传承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外乡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35-0223-02 一、湖南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现状调查 湖南外乡民间音乐的种类众多:传统音乐27项、传统舞蹈28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10项。其中,传统音乐包括桑植民歌、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华容夹叶点子等;传统舞蹈包括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张家界高花灯、衡南七巧龙舞等;传统戏剧包括昆曲、湘剧、祁剧、巴陵戏、长沙花鼓戏、邵阳布袋戏、衡山影子戏等;曲艺包括常德丝弦、长沙弹词、祁阳小调、祁东渔鼓、湘西三棒鼓、侗族琵琶歌等。这些音乐展现了湖南传统音乐悠久的历史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反映了湘楚文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巨大奉献。 众所周知,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口传性、易逝性、不可再生性等共同特点,相比拟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化特征、保存局部文化信息而言,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其承载的形式依附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授或少量乐谱为参考。 因此,基于音乐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对于收集、整理、研究,传承与保护音乐文化资源,难度更大,工作更艰巨。从生存情况来看,目前湖南境内大局部外乡民间音乐生存情况堪忧。以巴陵戏为例,巴陵戏是湘东北以岳阳为中心的地方戏剧代表。历经明清开展,逐渐形成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其传统剧目、声腔和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戏曲艺术流变,湖南地方剧种形成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兴盛时期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从业人员达800余人,活泼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广阔城乡,影响深及该地的皮影戏、木偶戏。随着社会的开展,巴陵戏除了在婚丧嫁娶中偶有活动外,民俗节庆中已难得一见。老艺人退离舞台,艺人各寻出路,现存有影响的艺人寥寥无几,使得巴陵戏的开展举步维艰。 从中我们发现,随着观众群体因为时代的变迁,生活需求的改变,理解、接受、喜欢外乡民间音乐的人群在逐渐减少。导致许多音乐形态的生存环境被沙漠化,形势不容乐观。 二、湖南高校对外乡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一〕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开展 高校音乐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它所培养的人才从社会需求而言,可分为研究型、技术型、应用型、学术型等。高等音乐教育的性质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更重要和直接的是文化功能。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是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须以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底,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才能与当前时代的要求进行接轨。正如教育学者乐黛云所言:“当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以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诠释自己的文化。重新诠释自己文化的目的,固然在于寻找自身民族的凝聚力,重新确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重新开掘自己的特点,整理传统的文化财富,使之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理解和共享,以便在未来文化开展的多元合唱中加进一个既特殊又和谐的音部。〞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表达五个根本特征:〔1〕以和为美的审美标准;〔2〕强调辩证的音乐思维;〔3〕着意多变的线性型态;〔4〕表现整体的、多角度的、虚拟的意境;〔5〕追求自然状态的音乐结构特征。根据外乡民间音乐文化特征,以外乡音乐文化为源头,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与外乡民间音乐文化之间良性互动为根底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实现外乡民间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对接,既是外乡音乐文化从业者的历史职责,更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理论和实践中,两者是鱼与水的关系,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内涵 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开发外乡音乐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家乡的音乐让家乡人先传唱,这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走进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对外乡艺术文化开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因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开展规划〔2001—2023 年〕要求:“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由于来自于学校所在地区,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蕴含着朴素的民族情感。而音乐文化的传播素材,不管耕种、打猎、结婚、丧吊、盖房、亲朋聚会,甚至在发生纠纷,引发争斗时,都可以成传统为音乐文化的创作源泉,用来歌唱、舞蹈和演奏。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迁徙创业的历史,彰明团结和睦、振兴民族的真谛,传情达意、增进友谊。传统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由于来自于学校所在地区,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蕴含着朴素的民族情感,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优势及工作开展综述 〔一〕传承优势 综合性高校在这项工作中更容易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到达预期的教育目标。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从传承的角度进行所需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通过学习和传承外乡民间音乐遗产,能够进行表演的创新性音乐人才;〔2〕通过了解和挖掘外乡民间音乐文化、能够从理论高度深入探寻和透视音乐文化内涵的研究型人才;〔3〕通过培养和学习外乡民间音乐,能够成为是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 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综合教育资源优势在于,以多学科并存和交融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艺术实践。在综合性高校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对外乡民间音乐的认知、研究、传播与创新的能力,又适时改变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的为难局面,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开展。主要表达有:〔1〕发挥地方生态环境优势。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身植根于地方性文化生态环境中,学生们耳濡目染的乡音乡情,带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元素,为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2〕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开展需要多种学科的综合与共建,其中外乡音乐文化建设是不容无视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音乐教育工作领导者通过理论建设、学科研究、教学改革、艺术实践等方面,必将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音乐学科建设的优势;〔3〕表达物质保障优势。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场所、人员安排,比之随意性、流动性更大的民间行为,高校音乐教学对于外乡民间音乐的传承在物质条件上给予更充实的保障。 〔二〕工作开展综述 湖南各地高校中,以吉首大学为例,吉大身处湘西地带,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多样,音乐学科在学科建设和艺术实践中,凸显地域音乐文化特征。主要工作业绩有:带着师生屡次赴“民族艺术之乡〞开展调研活动,包括龙山县、永顺县等地;学院师生共同整理、创作一批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类节目,进行国内外巡演;学院已成为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边区艺术人才培养中心,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开发和创作的重要基地。另外,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分别在2023年3月、2023年11月和2023年6月举办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桑植民歌〞专家组的讲学、传唱、表演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巴陵戏〞普及教育展示活动和赴南县考察湖南省首届地方地花鼓艺术节的活动。并且,湖南文理学院在音乐学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常德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以此配合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当然,作为湖南音乐教育专业龙头单位---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关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知识讲座,并深入实地,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采风活动,并撰写大量相关论文发表于音乐核心刊物,创造影响力。 四、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外乡民间音乐的传承策略 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学术讲座、媒体宣传、专题报告等;〔2〕音乐知识比赛、音乐表演展示等;〔3〕社会艺术实践、实地艺术采风与考察等;〔4〕校园社团艺术表演与实践。 目前,湖南各大高校开展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主要表达以下几个共同点:〔1〕音乐学术讲座以音乐专业为主,聘请专家讲授论题甚少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领域,外乡民间音乐的专题讲座更是寥寥无几;〔2〕音乐文化比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比赛、流行歌唱比赛等,民间民俗的音乐活动几乎没有;〔3〕社会艺术实践,艺术采风活动没有形成一定气候或者参与群体有限,知之甚少。 因此,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借助校园、播送电台、校园网络等媒体,宣传与播放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从形式上,可以以定期讲座、作品介绍、组织比赛等方式进行。在实践中,组织学生们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并且可以把民间优秀艺人请入校园,对学生们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和互动。如吉首大学请来苗族第一、二、三代鼓王对学生进行现场技艺传授与指导,土家族民间艺人田隆信先生为师生们表演打击乐,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启发很多。另外,湖南理工学院组织的“传承与创新〞专题讲座,主题以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外乡文化办学特色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针中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上这些例子,很好地启迪我们地方其他院校的同仁,以此作为借鉴,做好地方外乡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基金工程:202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工程:湖南麻山锣鼓的人文价值与传承研究,编号:14YBA113。 参考文献: [1]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22〔07〕. [3]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4]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04〕. [5]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