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716276

大小:21.37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形势下 高校教师 培育 践行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意义 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群众化的进程,高校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作为广阔青年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践行;意义 2022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和成败。 一、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操守历来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前,高等教育群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大局部教师甘于奉献、乐于助入;然而,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功利主义严重。在市场经济中,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局部教师滋生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倾向。局部高校教师重利轻义,具体表现在:一是消极地应付本职工作,无视教学,无心备课;二是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甚至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套取科研经费;三是热衷于有偿兼职,与学生缺乏交流,甚至无法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二)职业责任感缺失。在后现代文化和网络文化盛行,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不少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开始淡化,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开始缺失,精神追求匮乏,常常以“教育产业化〞为借口,将教育作为谋生和盈利的手段。 (三)缺乏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被高校引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开展模式等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导致局部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核心价值观紊乱;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示赞同,但所做的事情有悖于教师形象、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宗旨,其道德判断与行为方式自相矛盾,缺乏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影响了当代高校教师的崇高形象。 二、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教师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使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决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每個民族都要有一个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支撑,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达。新形势下,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博弈,更是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社会的和谐进步需要精神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和引领。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是培育一代新人、传承精神文化和推动社会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魄,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对于弘扬当代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 (二)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能调适社会心态、引领社会思潮、培育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社会进步,培养人全面开展是社会开展的需要。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让学生受益,可以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之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在高校建设中,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要力量,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还可以提升教师团队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良好师德的养成。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局部高校教师出现价值观模糊。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的个人道德行为标准。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倡导每个公民应当遵守,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更应当遵守和倡导。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崇高性、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培育,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示范力量,影响广阔青年学生。长此以往,就可以提升自身素养,促进良好师德养成。 三、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由于每个高校教师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生存环境、职业理想各不相同,在此根底上形成的价值观也错综复杂。为此,高校教师社会主义应从以下途径加强引导。 (一)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标准和引导。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教育法律、政策、制度并贯彻执行,倡导高校教师遵守师德,打击失德行为;组织专门机构研究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全国推广。二是开展教师典型事迹宣传和弘扬活动,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高校中开展道德修身和道德评判活动。三是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让教师树立职业自信、职业理想和职业自豪感,从而使自身价值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高校应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 高校作为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要场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重大。一是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来引导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二是做好价值观方面的培训,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讲座、专题辅导报告等;三是加强宣传,通过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更新和发布专题学习内容,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等。四是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个性开展的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积极培植教师的组织归属感和职业成就感,逐渐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性,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校园文化。 (三)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培育核心价值观。 应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参与学校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讲座、专题辅导报告,吸收外界正能量,提升自身素质。二是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和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塑造“勤学、修德、明辨、篤实〞的教师形象。三是自觉把个人的开展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重视文化的价值,身体力行地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遵循着和倡导者,进而培育青年大学生。 (四)教师要加强教育实践,践行并传播核心价值观。 政府的指引、学校的主导和自身理论的学习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解决的主要是意识层面的问题,高校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才是关键。一是坚持教学为本,改进课堂教学手段,认真备课,专心教学。二是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实事求是,尊重别人科研成果,坚决抵抗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三是在教育学生时,坚持以身作那么、为人师表,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标准;四是在学生中传递正能量,以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为己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把握时代脉搏,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培育途径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积极探索。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引导、高校的主导、高校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实践下,一定会塑造和展示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同时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师中的培育、践行和传播,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开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汪立夏等.新时期高校教师政治态度状况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9):106. [2]李晓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10):48-51. [3]君冢大学,吴鲁平,今哲秀.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9. [4]卢敏,邓丽昕.高校党员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22-23.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