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回归乡土倚山织布.docx
下载文档

ID:1713024

大小:19.26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回归 乡土 织布
回归乡土倚山织布 雷虎 方俊和楊成兰在废弃宅基地上晒土布 向往的生活 车辆在山谷里穿行,越过山脊后,出现一个小村庄。这是个普通的侗寨,蜿蜒的小溪穿村而过。清一色的灰色木楼临水而建。过往的车辆都会放慢速度看上一眼这田园景象,但却鲜有车辆会停留——他们大多是去这侗寨几公里远另一个名为宰荡的村庄听侗族大歌。 侗寨里,李树下,父亲用剪刀给儿子剪头发,母亲和女儿蹲在旁边看。“还自己剪头发呢,为啥不去理发店呢?〞风起,他们旁边的空地晾晒着的土布也随风起伏。这时。几米远的木屋里传出劈啪劈啪的敲击声,小女孩孩“唰〞地起声,边跑边喊:“走喏,看阿姨打布啰!〞我们也跟着她循声而去,迎头碰见一位抱着一盆子布出来晾晒的女她就是返乡青年杨成兰。 不远处是她先生,方俊。只见他走过来端起地上盛满土布的盆,和杨成兰一起向晾布场走去。晾布场建在一处废弃的宅基地上.十几根细线上晾满了蓝布,这都是夫妻俩今天劳动~午染布的成果。 小夫妻在废弃宅基地上晒完土布时。李树下的父亲也正好用剪刀给儿子完剪头发。两家人进屋后,整个寨子户外就见不到一个人影,自在的鸡鸭和放养的猪和树上的鸟成为村寨的主人。 老土布,新风潮 土布在很多进化论者眼中是已经被淘汰的物种。但在杨成兰跟中,山居手工制土布,代表的是另一种生活:就像父亲给儿子剪头发。母亲与女儿在旁边看的这种有温情的感觉。 闲暇时,方俊和杨成兰夫妻俩会坐在二楼阳台的沙发上来段二重奏:他弹吉他,那是上大学时的“标配动作〞现在回到村里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弹拨;她弹的是侗族琵琶。小时学过侗族琵琶歌是传统,走出大山上大学后就断了,现在返乡,感觉气氛又回来了。 土布虽然产量低,但每织出的匹布都是纯天然且独一无二,加上染布时所有的染料都是来自天然的草木和矿物——看着土,但是在年轻群体内很受欢送。 最近几年,不少大城市都出来了各式各样的草木染体验馆。做草木染慢慢开始成为时尚。但在村里开一家染坊,就很写实了,意味也不一样。人家追求的是情调,而方俊夫妻要的,是情怀。 夫妻俩返乡是因为一次很偶然的经历:3年前,杨成兰回到老家,看到家里人织的土布都被扔在一边。从小在妈妈织机前长大的杨成兰很清楚织一匹布要付出多少艰辛。于是萌生了帮家人把多织的土布卖出去的想法。没想到只发了几条朋友圈,就把全村多余的土布都卖空。这时,杨成兰才发现,大家在被工业化、机械化生产的整齐划一的商品洗礼之后,这些原汁原汁土气的东西已经成为了时尚。 村里的土布受到都市年轻人的追捧,也让杨成兰开始重新审视侗布。所有的侗布,都是村民们用自种的棉花自己纺线,再用传统织机手工织布。虽然产量低,但每织出的匹布都是纯天然且独一无二,加上染布时所有的染料都是来自天然的草木和矿物——看着土,但是很本色、很真。在那些追求个性和健康的年轻人眼中,土布成了时尚的代名。夫妻俩于是决定回到杨成兰的故土丰收村,他们想的是,自己回归自由简单的乡村生活,用村里传承的手艺把钱挣了。如果有可能,那就顺便带动村里人脱贫。 杨成兰没地,没楼,于是租来哥哥的房子,让作坊和家融为一体。侗家的木楼,一般都是二三层住人,一层堆杂物关鸡鸭。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夫妻俩必须把一楼整理出来,变成织布车间。清扫工程是巨大的,房子空置了多时,夫妻俩用高压水枪里里外外来回足足洗刷了一个月,才能入住。 夫妻俩有明确的分工:杨成兰负责织染,方俊那么负责销售。夫妻俩把木楼的一个阳台改建成了一个狭小的工作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和这个世界的纽带。 她最喜欢去侗寨里的鼓楼。千百年来,鼓楼一直是寨子里的公共空间。这里留下了她太多的童年回忆。但如今年轻人都外出务工,鼓楼里一直都空荡荡。她希望自己能接下更多的土布订货单,这样村民们就不用再外出务工。寨子里又会热闹起来,鼓楼又会变成寨子的核心。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搬出去,很多民宅空置久了就倒塌了。夫妻俩晒布的地方,原本是一栋木楼,后来拆掉了空出一片地,杨成兰就临时租用来做晒布场。很快,这狭小的晒布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夫妻俩不得不寻找其它废弃的宅基地做新的晒布场。看着自己新做出的土布在废弃的宅基地上亮相,杨成兰有时觉得五味杂陈——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 织布帅的人多了 夫妻俩很快就翻开局面,手工织染土布供不应求。夫妻俩决定把订单分发给村民,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村里以前家家都织布,有很好的群众根底,而且订单分发给大家来做,村民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但有些村民们却对这手工织布的活儿不感冒,宁可每天闲聊也不接活儿。这让他们夫妻想不通,“不都是贫困户么?自己织布染衣就脱贫了啊!〞方俊算了一下,他给织娘开的工资每天七八十元,但如果按自己的订单量,“最起码可以让几十户村民脱贫。〞 夫妻俩想扩大生产,想流转用村里两亩地,邻居们又都不同意:“我们以后都要自己染布卖的,怎么能把地方转给你!〞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啪啪打了他们的脸。两人细想之下。理由也很简单:在小夫妻返乡时,就发现村里妇女已经不织布染衣很多年。杨成兰夫妇返乡靠织布创业成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但同样开始心理不平衡。消极抵抗,继续保持贫困状态,是这些村民的选择。 方俊叹了一口气,“毕竟好生活,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所以,有一段时间夫妻俩只能把接到的活儿,发给其他的侗寨代工,“如果一直没场地扩大生产,我们只能离开故土,去其他的县开展。〞说起来奇怪,土布在家乡不被待见,但邻近的县,却很稀罕。 尽管如此,方俊夫妻俩还是认为,如果走了,那返乡就没有任何意义。土布离开了故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刚回乡的杨成兰,与乡亲们还有些陌生,经过两年相处,夫妻俩终于和村里人打成一片。还好,夫妻俩的坚持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当夫妻俩面临没地方扩大生产时,当地政府在当地建了一座土布传承基地,免费提供应他们使用。杨成兰和她的土布作坊,也成为了县里指定的手工艺扶贫示范户——虽然过程曲折,但慢慢开始有本村村民拾起放下多年的织布技艺,参加杨成兰的土布作坊。 1.他们用自种的棉花自己纺线,再用传统织机手工织布。 2他们用自种的棉花自己纺线,再用传统织机手工织布。 3方俊和杨成兰,两年过去,杨成兰和她的土布作坊,也成为了县里指定的手工艺扶贫示范户。 4晾布的地方原本是一栋木楼,后来拆掉了空出一片地,他们就租下来用。 5身穿用土布制成侗族服装的杨成兰。 有时订单太多,村民们忙不过来,方俊也必须亲自出马。“以前刚上织机,会觉得自己特别娘,后来说我织布帅的人多了,我也就真的认为自己帅了!〞 作坊保持着侗家手工纺线的传统。很多来参观的人都觉得这太原始。但杨成兰却很享受这种原始带来的附加收益:手工纺线必须长时间保持专注,这让自己从奴役中挣脱出来。 夫妻俩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下午发货时间。他们平时足不出户,但通过网店这扇窗口,很多人知道了他们的存在。淘宝店名为“倚山人〞,两年的营业,但在土布爱好者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杨成兰给自己的定位,是给设计师提供原汁原味的侗布原材料:“虽然设计赚钱,但术业有专攻,我们住在寨子里,離原料近,安心把原料做好就行了!〞 忙碌了一下午,终于赶好一捧棉线:货发走才十几块钱。赚不到钱,但意味不一样。如果连万能的淘宝上都淘不到手工侗布棉线,那么侗家土布爱好者,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有一位来这里体验生活的90后成都姑娘,她本职是位教师,兴趣是做衣服。听朋友说杨成兰夫妇手工织布,又草木染衣。于是她买了土布,还觉得不过瘾,就请假和朋友跑到山里做了一个月义工。一个月后,朋友返回城市生活,她却辞了职,直接在寨子住下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经在乡村住了快有一年,问她有没有想过未来、怎么赚钱。姑娘说,为什么要赚钱,村里又不要花钱。这是我喜欢的生活,过得很开心就好。 村里没有快递点,还好村村通公路已经修通。每天下午,方俊都会开着车到县城发货。每天在路边目送丈夫远去,成为了杨成兰的必修课。 这天天气好,目送了方俊发怏递后,杨成兰就背上腰篓,扛上锄头,开始上山挖草药。住在村里就是方便。所有的原材料都可以在山里直接找到。方俊夫妇返乡之初,打算流转的两亩土地,就是希望能种下一些草木染原料。这样他们就能扩大规模,给村民们发出更多的订单。没想到这最终的情况出乎他们的意料:政府出资购置了大量蓝靛苗,作为扶贫工程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生产出蓝靛后卖给夫妻俩做产业配套…… 而困扰夫妻俩的房子问题也终于解决:夫妻俩在村庄最高处购得两块宅基地后,又在邻村买下两栋拆迁的木楼木料,组装成两栋木楼。两栋小楼比邻而建,倚山临水,一座用来居住,一座用来做土布工坊——最终,夫妻俩在线上做了两年的“倚山人〞后,终于重新把家安在故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