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计划.docx
下载文档

ID:1701829

大小:23.58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气象 灾害 防御 工作计划
2023年年市气象灾难防范工作 一、气象灾难防范工作根本状况和现状分析 〔一〕根本状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难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难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难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大事的增加,气象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定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平安构成的威逼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大事更加频繁,气象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难防范已经成为公共平安的重要组成局部,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根底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难防范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力量和应对气候变化力量,对于落实科学进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难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猜测业务体系;气象灾难预警信息掩盖面与效劳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 、网站、 、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效劳信息的公众到达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难防范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究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难及其次生灾难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难防范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难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月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难防范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难预警信号与传播方法?、?省气象灾难防范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方法?等部门规章间续公布实施;气象灾难应急避险科普宣扬不断深化,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群众传媒宣扬,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学问,增加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力量。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难防范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难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难防范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难综合监测预警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难的监测力量弱、预报时效短、预报精确     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难防范需求;气象灾难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掩盖宽敞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准时性不够。 3.气象灾难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难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难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缺乏。 4.气象灾难防范力量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冲突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难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难防范和应急救援力量与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需求不相适应的冲突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范等气象效劳力量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难综合防范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范气象灾难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范气象灾难力量弱,缺乏必要的防灾学问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进展,社会财宝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难对经济社会平安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构成更加严峻威逼。气象灾难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峻威逼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平安运行。同时,气象灾难、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带来更加严峻的影响。 二、气象灾难防范工作的指导思想、原那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范突发性气象灾难为重点,着力加强灾难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难防范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沟通,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削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 〔二〕规划原那么 1.坚持以人为本原那么。在气象灾难防范中,把疼惜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难防范学问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那么。气象灾难防范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化争辩气象灾难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难风险评估,探究减轻自然灾难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难给我市经济社会进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那么。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的原那么。实行因地制宜的防范措施,按轻重缓急推动区域防范,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支配气象灾难防范根底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难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那么。气象灾难的防范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根底和应用科学争辩,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猜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力量。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23—2023年〕 通过加强气象灾难防范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加强科学争辩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进展具有根底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难防范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难防范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难防范意识和学问水平,使气象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削减。 2.近期目标〔2023—2023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编制全市气象灾难防范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难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难防范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标准、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难。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学问,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难学问科普宣扬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加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难的力量和信念。初步建成气象灾难重点防范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难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难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难的监测力量和气象灾难应急效劳力量。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掩盖率达90%。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争辩,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效劳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效劳示范基地。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平安、疾病流行等公共平安工作。 3.远期目标〔2023—2023年〕 依据市经济社会进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难监测预警体系、防范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难预报预警系统。乐观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难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开展气象灾难多发区气象灾难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供给科学依据。建立为全社会效劳的气象灾难信息网络。到2023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根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进展。 三、气象灾难防范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 〔一〕气象灾难监测监控系统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掩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水道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假设干个气象灾难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难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动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难性天气监测预警力量,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缺乏。 〔二〕气象灾难猜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难预报效劳。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难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灾难性天气和气象灾难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难联防。 2.建设气象灾难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难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难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难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难和重点防范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难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平安保障力量;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把握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加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力量;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难信息畅通和精确     、准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效劳 1.气象效劳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难孕育、发生、进展、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争辩,研发面对气象灾难防范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效劳产品和为农效劳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效劳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难高影响行业效劳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效劳产品制作平台,增加效劳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大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难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集合、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难预警信息综合业务平台。推动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难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难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应用播送、电视、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难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和传播。 3.气象效劳效益收集、评估、反应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难防范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效劳典型事例;争辩效劳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效劳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效劳需求,准时反应效劳状况,更新改良效劳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难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争辩 气象灾难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范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进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难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难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进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难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争辩,特殊是灾后重建的重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