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1701393

大小:18.88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扩大 消费 需求 基本 对策
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对策 提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缺乏的根本原因;新形势下解决消费需求缺乏应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化。 我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2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9.1%.消费增长不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上不断走低成为我国经济开展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202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到57%左右;而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消费率超过78%.消费需求相对缺乏的状况和长期来看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总体态势,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结构性制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存在的必然结果。 消费需求缺乏的根本原因 制约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二是消费意愿。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不低,以2022年为例,据测算,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78.3%,农村居民为74.1%.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不均等化和增长不快造成的。 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聚集于第一产业,收入较低,购置力严重缺乏。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开展,农村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约束还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农业效益下降,乡镇企业进一步开展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成为抑制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不断降低,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2022年的37%.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为3.1:1,消费水平之比为3.5: 1. 其次,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造成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导致效劳业开展滞后,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影响着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实行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开展,虽然在一定时间里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就业的压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开展,但总体上看,规模效益较差,同时加剧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况。202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40.5%,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50%,兴旺国家到达70%至80%.城市化缺乏导致第三产业不兴旺,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兴旺国家经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增加就业1个人,在效劳业可就业3个人。我国与其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300美元的国家相比,效劳业产值比重低20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低30个百分点,同时也加剧了我国消费需求缺乏的结构性矛盾。 再次,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支劳动后备大军长期存在,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2023.1%、6.8%、4.5%和5.2%.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且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低工资和廉价劳动力虽然使我国产品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低工资也成为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阻碍。 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不均等化的重要原因。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在新形势下,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如不尽快打破,长期来看,将加剧消费需求缺乏、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矛盾。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呈迅速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放慢。需求缩小引起市场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增长不能同步,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兴旺国家居民的食品支出一般只占15%左右,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因此假设仅依靠农业,农民收入不可能获得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住房、汽车等商品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些行业的高速成长,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这也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趋势。1996年至202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75万亿元,但工业部门就业减少2022多万人。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3.0%,2022年下降到21.4%,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较弱。同时,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为了生存开展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少。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良种、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村机械与能源使用的显著增长,都使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大为减少,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按照1988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所需总劳动力为2.33亿人,而按照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需要1.3亿劳动力,农业内部劳动力剩余程度相应上升到60%. 由于以上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工业就业人口增加缓慢甚至减少。就业压力集中到第三产业。据统计,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1999年第一产业为50.1%,2022年至2022年保持在50%;第二产业1999年为23.0%,到2022年下降到21.4%;第三产业1999年为26.9%,2022年到达28.6%. 从经济开展史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增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转移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工业化增加就业是做不到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我国消费需求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 加快城市化扩大消费需求 解决消费需求缺乏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开展,加快城市化。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使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从而逐步使社会的总供应水平与总需求水平相适应。同时,农民进城后,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家庭耐用消费品,将为这些产业的新一轮大开展开辟广阔市场。而随着城市化开展,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空间与就业空间会逐步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努力,把城市化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一是要搞好规划。统筹考虑全国城市布局,遵循市场规律,选择一批有开展潜力和产业支撑的中小城市纳入规划。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效劳业成长的中等城市。全国具备条件的地方已有不少。如广东XX县区某镇,是世界重要的配件生产基地,本地居民只有2万人左右,而外来务工人员常年有30万至40万人,实际已经具备一个中小城市的雏形,只是没有相应的规划、建设和体制转换,反而在城市又形成了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二元格局。二是要加快工业向优势地区的集聚。改变镇镇都有开发区的状况,实现规模经济。三是要消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障碍,建立农民工进城鼓励机制。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鼓励有就业和收入保障的农民进城。有产业支撑、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可以建立农民工廉租房供应体系,同时,为农民工提供教育等公共效劳,让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要把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和城市化结合起来,从全国统筹考虑,争取减少中间本钱。四是要加大对城市化的投入。主要从加速农民进城的角度,为城市化提供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可以考虑发行或允许地方发行一定数量的城市化债券。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