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课程
回归
育人
价值
本源
课程思政:回归“铸魂育人〞价值根源
李慧玲 孟亚
摘 要:课程思政是对“铸魂育人〞价值根源在课程层面的理性回归和系统落实,也是对高校其他各门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大原那么的积极因应。课程思政之所以是“铸魂育人〞价值根源的回归,是由其具备的意识形态性、教育性、潜隐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所决定的,其回归逻辑是“教书育人〞优良传统的内在延续、“三全育人〞总体格局的适时强化、“课程育人〞政策要求的落细落小。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价值根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10-0114-06
基金工程: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工程“习近平新时代铸魂育人思想研究〞〔18SKDJ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慧玲〔1976-〕,女,河南新郑人,重庆播送电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孟亚〔1978-〕,男,河南鹿邑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育人首在铸魂,铸魂是高校所有课程育人的价值根源。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这是自2023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高校在课程层面落实“铸魂育人〞的再次强调。高校课程是“铸魂育人〞这一立德树人之本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而课程思政那么是对“铸魂育人〞价值根源在课程层面的理性回归和系统落实,也是对高校其他各门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大原那么的积极因应。
一、“铸魂育人〞与课程思政
“铸魂育人〞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是习近平在2023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使用了“铸魂育人〞“铸魂固本〞“铸造灵魂〞等类似概念,陆续对其内涵作了科学阐述。析其内涵,需从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维视角上去认识。哲学上,铸魂育人是“三观〞塑造、人的全面开展和精神育人的总体概括;教育学上,铸魂育人是生命教育、成人教育和德性教化的形象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上,铸魂育人是意识形态教育转化、精神家园建构和精神之“钙〞强调的科学总結。从广义上来讲,这些视角均属“思政〞范畴。简言之,铸魂育人就是“通过铸魂而育人,在育人中铸魂,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1]。所铸之“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育之“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铸魂育人总体上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性,而意识形态性是思政教育最核心的要素。从这层意义上说,铸魂育人就是“思政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准确表达〞[2],也是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最大的价值根源追求。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虽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但却是一个既“新〞又“老〞的概念。“新〞就新在提法,近年才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老〞那么老在实质,强调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政〞作用是铸魂育人大逻辑的一种传统延续。对课程思政的界定,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侧重于字面上的理解,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或认为“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其‘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4]。二是突出课程观和课程价值的视角,认为课程思政“是要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营造出不同学科课程既同向同行又同心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气氛〞[5],是“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6]。三是从具体内容入手,认为课程思政是“构建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7],是“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8]。四是强调课程思政的“大思政〞“大德育〞意义,认为课程思政是“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9],是“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10]。当然,在“大思政〞的视角之下,更为人熟知的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之意义,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思政〕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1]。
这四类界定和认识,其实质均指向课程铸魂育人这一价值根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所有课程都难以隔离“铸魂〞和“育人〞。在这层意义上讲,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价值根源的回归。具体来讲,课程思政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铸魂育人根源、教书育人责任、“三全育人〞原那么,在“大思政〞“大德育〞格局之下,以教师为主力军、以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在所有显性和隐性的课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成长指导与育人责任、价值引领、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及各种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到达普通、细微的课程教学全过程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基因式〞融合之目标的全课程育人活动的总概括。
二、课程思政回归“铸魂育人〞价值根源的特征
由上可知,课程思政这一新的“老概念〞,之所以表达铸魂育人的价值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思政具有意识形态性、教育性、潜隐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一〕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性,是课程思政之“思政〞的最显性表征,也是铸魂育人之“铸魂〞的内在规定性。“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2]“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3]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要求高校必须把坚决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也从本质上规定了课程教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取向。在课程领域,意识形态属性的保证,一方面靠主渠道意义上的思政课程,另一方面更靠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同向同行的发挥——“课程思政〞。从总体上说,作为高校最重要功能的课程教学都有意识形态属性,都有价值取向的考量。大处来讲,“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14];细处来讲,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导向、科学伦理、文化诉求等,因为“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仰〞[15]。换言之,完全不带意识形态的课程是不存在的。正如美国学者迈克·阿普尔〔Michael W.Apple〕所言:“课程政策、课程标准和内容是不同意识形态与利益的争夺的重要内容。〞[16]在“课程与意识形态〞问题上,课程蕴含价值取向和思政功能是一种内在需要,“意识形态形成的权力通过种种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等论述文字进入个体的知识系统中,从而建构起个体的行动〞[17]。当然,由于高校各门课程的千差万别,意识形态属性的显现和发挥必然有其差序性。一般来说,思政课程最为明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次之,其他各门课程具有思政元素。
〔二〕教育性
教育性是课程思政之“课程〞的最本原要求,也是铸魂育人之“育人〞的本质属性。教育即育人。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首在育德,高校育人育德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18]。教育,大至思政,细至课程,皆围绕一个“人〞字展开——教育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课程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19]。在育“人〞的大前提之下,对“人〞的教育及教育“人〞,便成为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以及高校课程思政最大的立足点、最显见的特征。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思想,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注重的是一种教育方法,要落实的是一种教育体系。课程是育人的“桥梁〞、思政教育的“富矿〞。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20]这种割裂放在高校育人理论与实践中考察,一度表现出“课程〞与“思政〞的二元对立,课程存在“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取向和工具价值的过度强化,思政存在“孤岛化〞“独唱〞“独角戏〞等问题。改变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从教育属性的根子上,正确认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无教育的教学〞,被斥为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教育和教学虽有区别,但本为一体。德国大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成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21]苏联教育家凯洛夫〔N.A.Kaiipob〕说:“教学与教育是互相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认为:“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22]叶圣陶更是直言,所有的课都是政治课。以上几位教育家所强调的都是教学的教育性,即课程教学与教育的统一性、同构性,在教育属性的规定之下,使课程教学真正变成“教育性教学〞,用当前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就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或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23]。
〔三〕潜隐性
潜隐性是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的最显著特征,也是铸魂育人的内在要求。所谓潜隐性,是指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思政教育,“在暗中把有关思想方面、政治方面、道德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传授给受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24]。“无声无息〞强调的正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柔性施教〞,与传统思政课程所表达的“刚性施教〞相区别。习近平强调,思政工作“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政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目的都是“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5]。从总体和全局的高度,其强调了整个思政工作内含的“隐性〞特征和要求。潜隐性是区别于“显性〞思政课而言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思政课程属“显性教育〞,课程思政那么属“隐性教育〞——“在通识课和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将智育与德育并重,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6]。之所以作此判断,是因为课程思政其目的强调内隐性,其过程崇尚自然性,其方式凸显暗示性,其内容表现融合性。在目的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合目的性〞,只不过隐去了思政课程的显性之“形〞;在过程上,课程思政推崇的是“无痕教育〞,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方式上,课程思政注重的是知、情、意、行全方面、整系统的“暗示教育〞,使学生自然接纳。
〔四〕系统性
系统性是课程思政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铸魂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分解为课程的全面“思政化〞或思政的全面“课程化〞,而是将课程思政视作教育观、课程观,外在表现出系统性、融合性,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整体育人。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到达育人成效。〞[27]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表现是由四方面决定的:其一,这是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大原那么和总要求所决定的。其二,当前思政课程的“孤岛化〞以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等现象,倒逼所有课程重思、重构系统育人合力。其三,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系统育人〞,“既不是人为强加于各专业课程之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