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文化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1698231

大小:24.29KB

页数:1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化 权益 保障 存在 问题 解决 对策
文化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近年来我国保障文化权益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成为党的战略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文化权益〞不仅频繁进入党的重要文件,而且作为党的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和逐步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指出:我们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根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第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纳入国家开展规划。为完善保障民众文化权益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一方面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使之成为保障文化权益根本法规;另一方面,“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不仅有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专门章节,而且进行了具体规划和部署。2023年制定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开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益,使广阔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开展成果〞,把保护好、实现好、开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指出要“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根本文化权益〞,对建设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开展文化产业、促进城乡区域间文化协调开展、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根本文化权益等关系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202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设立“文化事业重点工程〞专栏,把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效劳供给、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局部,作为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公共文化效劳状况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223年底,全国已有艺术表演团体2478个,文化馆3214个,公共图书馆2833个,播送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播送电视台220237座,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播送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1]。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积极转变机制,改善效劳,丰富活泼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22至20222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8.92亿,图书流通7.95亿册次,博物馆每年陈列展览近1万次,观众1.5亿人次以上。202223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中国居民每年享受到总计114天的法定假日,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同时,播送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电信及互联网的蓬勃开展,拓宽了当代中国青年参与文化生活的渠道。202223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200万户;生产故事影片45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20232部;出版各类报纸437亿份,各类期刊31亿册,图书70亿册(张);全国固定及移动 用户总数到达2023612023万户, 普及率到达79.9部/百人,已形成覆盖多种消费人群的终端体系。互联网上网人数3.8亿人,已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到达28.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统计公报)[2]。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23年的2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2023%[3],互联网已成为国人参与闲暇生活的重要方式。博客涉及的领域已涵盖几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文化、军事、经济、旅游、生活等各个行业都能找到相关的博客内容,博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第四,文化消费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文化娱乐、旅游等占国内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202223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国内旅游收人2023184亿元,增长16.4%。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766万人次,增长4.0%。其中因私出境4221万人次,增长5.2%,占出境人数的88.6%[2]。中国继续保持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202223年起实行的中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在保持全年节假日总量根本不变的前提下,将“集中度假〞改为“分散度假〞,改变了以往依靠国家强制性休假增加消费需要的做法,对休闲环境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消费模式的转型和文化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中国青年作为文化消费的大军,其文化消费所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领域不断拓宽,艺术性、娱乐健身性、文化鉴赏性、旅游度假性消费已逐渐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 二、保障文化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存在着各种挑战,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不容无视的问题。第一,“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广阔农村文化权益的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严重障碍,这已是学界的共识。这种社会结构反映在文化资源上有两种不同的配置制度。就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而言,城市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几乎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而农村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那么相当有限,有相当一局部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限制和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当薄弱,文化资源相当匮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数量和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另外,东西部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使西部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不仅损害了文化公平,也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制约。第二,不同阶层享有文化权益的差距过大,造成文化权益不公。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阶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不同阶层贫富差距加大,其所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相应地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常常导致文化资源占有时机的差异。富裕阶层大都能够享有较为优越的文化资源,而贫困阶层的绝大多数却没有条件享受根本的文化资源。就现实情况看,我国贫富阶层之间的文化不公平程度较高。如2023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最低收入户用于文娱用品的支出仅为43.28元,而最高收入户为874.88元,最高收入户为最低收入户的20倍。第三,文化建设投入缺乏。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文化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在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对文化投入增加不多甚至没有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就更加少得可怜。资金投入少或无资金保障已成为制约文化消费的主要瓶颈,致使民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第四,文化效劳体系不健全。文化效劳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效劳和产品,由于缺少调查和论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受到欢迎。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在一些地区比较明显,从而把一般群体排除在根本的文化消费领域之外,使文化仅仅成为某些富裕群体的“奢华品〞。 三、制约文化权益保障的主要因素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是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思想观念上,对保障文化权益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某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认识缺乏,对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重视不够,认为只要经济搞好了,人们生活富裕了,自己就尽职尽责了。对于文化建设,那么视之为“软指标〞,可以放在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事。第二,体制机制方面,公共文化效劳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效劳体制的不完善甚至某些方面的缺失,是造成公共效劳总量供给缺乏和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政府间公共效劳职责分工取决于上一级政府,改革的难度较大;公共效劳财政支撑体制依赖于分税制改革的深化,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严重不匹配,并难以在短期内加以改变;而公共效劳监管机制与多元供给机制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公共效劳供给方式不同将导致监管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提供公共效劳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第三,客观方面,经济社会开展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导致广阔乡村农民以及数量庞大的城市农民工成为享有文化权益的弱势群体。受经济实力制约,在经济落后的地方,特别是西部的大局部偏远乡村,文化根底设施建设几乎成为盲区,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稀缺、破败甚至从来就没有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在东部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特别是在城市中,群众享用图书馆、文化宫、运动场等公益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那么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四、促进文化权益保障的主要途径 (一)深刻认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意义。第一,构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文化建设科学开展的本质要求。文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开展观为统领,以文化为表现方式,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气、行为标准、价值取向为一体,为经济社会开展创造和谐美好、健康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家园。目前国家要实现又快又好开展,更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和谐文化、和谐精神教育、引导、鼓舞国人自觉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富民强国出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必将激发人们的斗志生机,为国家经济社会开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柱。第二,构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物质、精神、政治全面文明的美好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目标,实现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开展与进步。没有文化同步开展,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也不可能是人们期盼的美好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呼吁美好的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加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将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美好文化环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为人民振作精神、努力拼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三,构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是加强党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实事工程,通过政府主导,将党的文化建设方针表达于公共文化效劳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会于公共文化效劳之中,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加强对各级各类专业及业余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开展。 (二)明确我国法规所规定的文化权益。第一,从事文化创造。这一权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达了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人民鲜活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是文化生存和开展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在文化创造中,文化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地位,负有特殊的责任,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文化产品得以从比较粗糙的原生状态转化为文化精品。为此,我们要保护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创造劳动的尊重程度。文化创造是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劳动,需要有独到的思维、独特的手法和表现形式。因此必须遵循“保护文化创造———认可文化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