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制约素质教育的三大瓶颈.docx
下载文档

ID:1692502

大小:22.93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制约 素质教育 瓶颈
制约素质教育的三大瓶颈 素质教育,当下已成为世纪之交对中国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教育思潮。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却远远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利益关联等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替换、政策架空和政策浮夸等素质教育政策本身因素所造成的实施障碍。然而,由于教育政策具有系统性,任何教育政策都要与其他教育政策相互作用,在其它的教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素质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受到其它的子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素质教育政策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子系统自身,而且取决于其它子系统,后者的影响力往往更大。 本文力图揭示在教育政策系统内部与素质教育政策子系统相关的其它教育政策子系统,对推行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子系统中,最直接的有三个:即教师资格与继续教育政策、根底教育的财政政策以及现行的高考政策。 教师资格政策和继续教育政策有严重缺陷 在教学过程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同样是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最低学历分别为中师学历、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我们看一下 2002年全国师资的学历达标情况: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39%,初中专任教师(含职业初中)学历合格率为90.28%,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9.28%。剩下的那些原有学历不合格的教师怎么办呢?在职继续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他们安排的"通往合格之路",许多学校或教育体育局提供了为他们报销全部或局部学费的鼓励措施。一位执教过某师大教师继续教育"专升本"的函授课的教师向笔者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为了方便中学教师,课程都集中在寒暑假。一般6-8天结束一门课程,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上下午交叉进行,半年后来参加这两门课的考试,考试前有一个半天的辅导。一般情况下,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人数较多,但是很快上课人数急剧递减,考勤制度流于形式。由于现在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都在跨地区"拉生源",如果你要求严格,明年的招生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教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还要在考前辅导中透露一些考题以保证他们都能及格。就这样,教师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过程便流于形式。这位教师同时也认为,当然,求学者中也有不少是真正来进修充电的。 实践中,还有更滑稽的事情。为了学历合格,有些明明是教A学科的教师却去读B学科的文凭(B学科的文凭更容易获取),比方,一位教数学的教师,为了获取大专文凭就去读中文专业或政治专业,然而教师法并未规定要取得所教学科的相应学历文凭。此外,在职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落后的。集中面授比班级授课制更注重灌输和结果、更无视学习过程,是一种更落后、更低效的教学形式。 试问,在如此情形下所提高的教师学历合格率意义何在?学历合格本来就不能等同于能力合格、素质合格,更何况获取的是"注水文凭"。2003年,由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为近1.2万名大中学生,其中认为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大学生也到达44%。某省对初中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进行调查发现,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低,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缺乏40%。 一方面我们提倡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反对"升学率至上"、"文凭至上"的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却提倡用文凭、学历作为衡量教师是否合格或水平上下的标准。有关研究说明,一位教师一般都会受直接执教于他的教师的影响,并以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来执教学生。要求在以"唯学历"为目标的继续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教师去推行素质教育,实际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与素质教育精神相矛盾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和衡量教师水平的政策如果不修改的话,广阔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恐难提高,素质教育政策难以在课堂中实施。 根底教育的财政政策是在农村推行素质教育的障碍 我国自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根底教育的规模开展很快,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完成了"普九"任务。到2002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到达91%,初中入学率到达90%。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有两个目标:一是面对全体学生;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开展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普九"根本完成最多只是到达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难题又摆在人们的面前。与"普九"一样,提高教育质量也需要充实的教育经费作为后盾,根底教育的财政政策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投入中,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财政负担11%,县级财政负担9%,乡镇财政负担78%左右。显然,大局部的义务教育经费来自乡镇财政,乡镇财政又源于从农民头上收取的税费。另外,义务教育还要对学生收取杂费,各省的标准不同。比方,天津市的标准为小学阶段每人每学期60元,初中为90元;内蒙古的城镇小学杂费为60元,初中杂费为80元。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来说,义务教育经费根本上是由农民来承当,"农民教育农民办"是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情况的真实写照。由于中央、省的义务教育投入较少,许多靠农民支撑的农村地区根底教育在办学经费上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房屋破旧、缺乏根底硬件设施,教师待遇低下、甚至拖欠教师工资,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下降,许多合格教师纷纷调离。一些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在较低的水平上"开展"的。 有些地方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普九"任务,不惜通过借贷实行脱离本地实际的"突击式"普及义务教育。例如,西南某县政府承诺"普九"经费,但是,先以借贷方式支付,大局部乡镇均有10万元以上的"普九"债务,有的乡镇借贷甚至高达150多万,"普九"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用来归还债务。其它地区的情况也不乐观。这种义务教育的"超前消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原来就难以正常运行的学校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地区农村根底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对于经济开展较好的局部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杂费和书本费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这就是一笔很大的家庭支出,义务教育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重负。严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教育质量的低下,使家长和学生看不到任何希望,辍学和流生便常有发生。甚至在一些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地区,农村学生辍学出现反弹。2003年,有关学者专门逐乡镇对东南A县、东北B县、东北C县、华北D县、西南E县和西南F县等六县调查发现,农村初中阶段平均累计辍学率分别为3.78%,54.05%,28.06%,3.66%,35.55%,20.97%。有研究说明,经济负担是贫困地区产生辍学和流生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学者提出,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哪怕只少收10元的杂费,都可以减少一定比例的青少年辍学。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起在安徽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又扩大到约2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等教育专项收入,使乡镇能用于根底教育办学的经费大幅度减少。农民负担减轻了,学校却缺少了一个经费来源,负担更重了。为了维持下去,只能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收费的直接受害者又是农民,当然最后殃及的还是农村教育,这就是农村教育难以摆脱的"怪圈"。 看来,目前的根底教育财政政策严重地制约农村教育的开展,开展下去不仅使"普九"目标难以按期到达,就连"名义上普九"的阵地也会重新失去,对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能是空想。 现行高考政策是严重制约素质教育推行的"瓶颈" 笔者曾对建国以来应试教育的情况与高考升学率进行过系统的疏理,发现高考虽然不是导致应试教育的直接原因,但是高考制度与应试教育却有着重要的关联。1949年刚解放时,我国所有的高等院校沿袭了解放前的做法,实行单独招生。为了使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方案的轨道,1950年开始实行高等院校联合招生,经过3年的努力,至1952年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又几经改革,其总体趋势是减弱统一性、放权给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的根本形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没有脱离"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状况,能力考核难以落实,更不用说"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每年的考生太多,如2003年就有613万考生参加了高考。在这样的高考大潮下,面对非常想上大学的莘莘学子,教师们别无选择,只能将重点放在"双基"上,各种能力的培养变成次要的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个根本考不着的目标必然被抛弃。 如果不对这种高考制度和考试形式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话,在中小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由于高考的牵扯面太广,每年都要涉及到六、七百万考生和几千万家长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所以在目前的情形下,大幅度改革高考又谈何容易。 1999年春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这一方案可以说是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引导的一个有益的尝试,而实际的效果并非如设想的那样好。我们以江苏省的高考为例,该省这几年的高考形式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2000年和2001年实行"3+小综合(理科综合)",2002年实行"3+大综合(文理综合)",到2003年又变成了"3+2+大综合",如此频繁的变化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如此频繁的变动只能说明"3+X"的高考政策的不成熟,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再来看一下"X"综合卷的题目,一般的高考理科综合题根本上已经模式化了,一道题涉及生物、物理、化学中的两门,前半题是生物方面的,后一半是物理或化学方面的,实际上就是在生物情境中的物理或化学应用题。批改考卷时,前半题一般是由生物教师批改,后半题由物理或化学教师批改。所谓的综合题也只有形式上的综合,而实质上是别离的,这种"X"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比拟有限。"3+X"的高考政策能否到达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中等教育引向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外,"3+X"的高考政策这几年实行下来,发现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一方案在客观上伤害了广阔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利益。综合题和能力测试题确实能够评价出考生的一局部素质,但是与见多识广的城市考生相比,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们就显得"孤陋寡闻"多了。如此,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业水平的发挥。这一改革措施实际上又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并且会严重地挫伤广阔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考生和学校、老师的积极性。如何通过高考的改革,既能把学生引向素质教育,又能够充分地表达社会公平,这又是一个难解的题。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施行的高考制度和方法是素质教育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效突破的瓶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