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解决
三农
问题
机制
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
1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乡互动是指城市与乡村在区域开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城市的开展来自于广阔农村区域的支持,而随着城市的成长壮大,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村摆脱困境,促进与拉动农村区域增长,而广阔农村又是城市未来开展的巨大潜在市场,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必须依赖于广阔农村,城乡互动是城市和乡村开展的前提。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开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包括农民素质问题和减负问题。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目前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开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而且制约城乡互动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开展。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对“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有是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体制而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矛盾,“三农问题〞的一切根子,都在这两个矛盾上。
城乡互动开展使城市要素、产业与职能向农村区域有序扩散,即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开展。这不仅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动力与物质保障,而且为城市盘活闲置资产、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升级开辟新的路径。
城乡互动的开展改变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进而消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逐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城乡经济的互动开展,从区域社会整体利益和公众的根本需求出发,将城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纳入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协调了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不仅形成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而且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开展环境和生存空间,保证了农民利益,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根底。
城乡互动开展在成认城乡文化异质性和互补性等根底上,用公认、理性、进步的文化价值观将城乡文化统一起来,把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
2城乡互动的机制
2.1“推力〞和“拉力〞
城市在开展过程存在两种类型的作用力,即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由于它们的非平衡运动,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极化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开展,中心城市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开展。随着城市经济开展和产业扩张,就业容量的增加,城市的“拉力〞就会加大,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与充分就业。2022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23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9%,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为20232023万人,当年净转移1349万人。其中转移到工业的占37%、建筑业的占15.6%、第三产业的占43.3%。据有关调查,北京的外来人口为530万,上海的外来人口为456万以上。而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中,没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据估计不少于8000万。特别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开展,更是带来了人数众多的外来劳动力。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暂住户口居民现在已到达280万,是常住人口的2倍。而XX省的XX县区、XX省XX县区的盛泽镇,外来劳动力也都超过了当地居民的人数。
从农村社会经济的开展过程来看,也存在推力和拉力。农村地区经济的开展吸引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展,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经济收入的驱动力驱使下,农民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流向城市,这样也产生较大的推力。XX省XX市到2022年4月底,输出劳务59.0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2022年宁夏转移农村劳动力为13.5万人、XX省自治区转移20232万人,1997年至少有3400万农民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打工,全年打工收入将近2022亿元,平均每人5642元,广东外来人口每年至少给家乡挣回30多亿元(新华网)。这不仅为城市经济开展注入了活力,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城乡互动关系。
2.2民营企业的开展和农村工业化
民营企业的开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地区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第三产业扩展,进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展。2022年全国民营企业有220234.66万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7.3%,解决就业人口12819.57万人,其中安排城市下岗职工20234.5万人。农村非农劳动力为15164.6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31.62%。2022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812亿元,占全国国民经济工业增加值的47.3%,全国工业增加值中接近一半是乡镇企业创造的。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2022年我国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达2031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比1989年增长了12倍,年平均增长为23.8%。
乡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减弱乡村人口流迁的拉力和推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劳动者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它又有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2.3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的开展
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面广量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的开展来实现的。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产业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将小城镇作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及乡村工业化的增长极。
建制镇非农人口占全国市镇非农人口的比重较高,特别是1996年以前。这一方面说明了小城镇开展对城市化的奉献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城镇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通过农村城市化的开展,也可进一步说明了农村城市化的开展对城乡互动的作用。
但小城镇的吸纳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还必须通过中小城市的开展,形成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及农村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网络式的城镇体系,从而带动广阔农村地区经济开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2.4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开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置条件。农业产业化开展可以从经济上彻底打破传统农业所依赖的自然经济根底,使其面向市场,走上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开展,必然带来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非农就业比例的增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开展。
农业现代化的开展,一般是以农村中小企业的开展为先导,而中小企业的开展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备前提。资料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力(占85%)。全国共有2344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时机“九五〞末,乡镇企业就业人员达12820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7.3%,其中安排城市下岗职工20234.5万人“九五〞末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54元中有760元来自于乡镇企业,占33.7%。乡镇企业近2023年以来,有7年每年从农村吸纳充裕劳动力,共吸纳4853万人。这不仅有利于土地流转,而且更有利于进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
2.5体制和制度
有效的机制还必须靠完善的体制和制度来保证,所以要真正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就要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土地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如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允许农村土地的自由转让、抵押、出租和继承等,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建立农民与市民同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解除在方案体制下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方面障碍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3城乡互动模式
3.1城市带动农村开展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达800至202300美元时,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而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农村的开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开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城市带动乡村是世界经济开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城市带动农村开展能带出“双赢〞的结果。由于城市的开展,可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同时城市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说明,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人。在全国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4242万人,占35%。统计显示,在跨省流动人口中,从四川、
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主要流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
全国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的占27%,从乡村流出的占73%。流入城镇的占74.4%,流入乡村的占25.6%。即1.2亿的流动人口中,从乡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镇的有74%。
城乡人口的流动,不仅解决了工作和收入问题,而且更重要是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与开展,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2022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农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为67.3%,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32.7%,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比1989年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得到的纯收入由1989年的142.4元提高到2022年的202366.4元,增长6.4倍。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9年的23.7%提高到2022年的44.7%。
3.2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隔离使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三农〞问题的解决难度与日俱增。要变城市因素的负面作用为正面推动,到达既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又能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开展的双重目的,就要打破城乡隔离制度,实现城乡市场、产业结构、保障体系和土地市场等一体化开展。农村经济的开展离不开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国内外的历史开展说明,这种互动可以促使城乡都得到有序的开展。XX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从1980年的67.7%降低到2022年的37.2%,共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相应地城市化率也从1980年的14.9%,提高到2022年的48.7%,共提高了33.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5个百分点,这种城市与农村互动的良好开展势态,为城乡一体化开展树立了楷模。
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差距的增长非常缓慢,年平均差距增长仅为5.2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增长也比较缓慢,年平均差距增长仅为0.85%。说明了城乡差距正在朝着缩小的方向开展,即城乡一体化开展趋势明显。
区域一体化开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长江三角洲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38.8%,大局部县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一半,苏南和上海郊县那么占三分之二,在农村
工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80%—90%以上。因此,使得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集约化开展尤为突出。如上海人均gdp为四川、江西、安徽的6.39倍、6.35倍和
5.87倍,浙江、江苏为四川的2.62倍和2.32倍。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开展,最终将目前的产业三元(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区域三元(城市、城镇和乡村)、劳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