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docx
下载文档

ID:1687917

大小:19.48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于 污名 视角 探究 地域 刻板 印象 形成 因素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人们对地域的刻板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开展,由于一些负面个案的广为传播,一些地域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地域污名不断地被建构,由此形成对地域的刻板印象。主要探讨形成地域“污名化〞标签的原因,以及通过污名干预、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地域文化传播、打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等方式降低地域污名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地域污名 刻板印象 媒体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08-025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如今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符号与信息在社会群众之间流传的速度令人难以想象。每当出现一篇带有某个地域名字的负面性的文章,评论区都会引发不同地域的人混战。人们一方面怀着乡愁维护地域名声,一方面又不断地“污名〞其他地域,这种矛盾的现象使网络社会经常陷入地域“污名〞斗争的困境。网络社会中经常出现调侃地域的段子:“河南人偷井盖、东北人戴金链、上海人抠门、安徽人和江西人穷、北京小孩低分上清华北大……〞人们经常通过个案给地域贴标签,通过社会互动,这些标签很容易对他人的认知产生影响,使处于某一地域的人也被“污名化〞,其原因是什么,对被污名者有怎样的社会影响、如何摆脱地域污名等,都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地域“污名〞形成的原因 所谓“污名〞,起源于古希腊人的一种身体记号,代表一种不荣耀的印记。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污名〞概念,他认为污名是指带有某种贬义的属性和特质。[1]污名使得那些与群众不同的、被贴上标签的人被隔离开来,使其遭到歧视,并且经常处于不公平的处境。戈夫曼还对污名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污名有三种类型:一是身体上的污名;二是性格上的污名;三是种族、宗教、身份上的污名。第三种污名会使同一种族、派系、地域的人拥有同样的污名。[2]地域污名就是属于这一类,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少数地域性突出事件发生,导致社会给某一地域上的群体贴上了贬低性的标签,由此形成地域污名,这种污名是社会不断建构的身份过程。 1.人口迁移带来的地域文化冲突 从社会生活与网络中所出现的对地域的刻板印象来看,大多数都是对经济欠兴旺的地区贴标签,其根源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部地区人口向外流动寻求务工时机,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相互接触,异乡人很容易遭到当地的排斥。盛彦丽〔2023〕提出河南地域污名的形成机制,首先向外流动的河南人与施污者接触与互动,其次施污者对河南人有不满的情绪,继而给河南人贴负面标签,向社会传播他们的观念,而媒体对一些河南负面事件的报道加强了偏见,由此河南陷入地域污名。[3]由于各地域人们在外貌特征、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差异,不同地域人群在互动时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例如广东人体型相对于东北人来说娇小,广东人就会给东北人贴上“五大三粗〞的标签,而东北人同样会因为广东人精于商业贴上“奸商〞“土豪〞的标签,还有“东莞是嫖娼淫地〞“陆丰人人贩毒〞等。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抢占了公共物品与空间,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差,施污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希望将其排挤出去,便贴标签,并逐渐“污名化〞。而当一方陷入地域偏见时,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个体会对他人采取的社会行动作出相应的反响,便会出现一种“上海人抠门、小气,男人是妻管严〞的回应。双方陷入“地域黑〞的恶循环,但是,由于大城市在经济、政治上的繁荣,社会对其包容度比拟高,因此地域污名多数出现在欠兴旺地区。 2.偏差话语表达框架与选择性记忆 口口相传是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认知差异、表达能力的缺乏导致很多言语都转变为谣言、偏见、笑话等,这是一种有偏差的话语结构,也是形成地域污名的原因之一。[4]现如今,在日常生活或是网络社会中,经常出现关于地域的调侃,言语的偏差表达也是造成社会群众对于某一地域有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域的标签都是局部人对于个别案例的片面、夸张描述,并非这个地域的整体形象。人们对于某个地域的偏见也取决于人的选择性记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首先记住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当一个地域被贴上标签之后,人们常常更容易记住负面的消息。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他人敘述等选择记住“东北大妈国外彪悍抢购〞,却忘记了东北人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人们在众多话语中根据喜好去选择记忆,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有噱头的印象成为一个地域的烙印,这就是选择记忆带来的地域污名。 3.媒体对地域的形象构建 污名之所以会产生,是存在允许污名存在的社会情境,而媒体对于污名产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世界是非万千,媒体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吸引受众,并潜意识地影响着受众的态度和观点。新闻报道特别讲究时效性,各大媒体的工作人员都争先抢后地将突发事件变成文字、图片等形式发布出来以求关注量。一些不良媒体的从业人员,为了吸人眼球,在标题或是内容的表达中有所疏忽,有时只报道负面消息,甚至只报道有争议的局部,无视了不实的新闻报道对于当事人的伤害。 新闻媒体对于一些恶性事件的报道,原本只是特殊的个案,却因为标题或文中出现某个地域的名称而使人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例如,现在一提到河南人就想到“偷井盖,坑蒙拐骗〞,一提到湖北人就是“心机重、城府深〞,一提到新疆人就想到“暴力、暴徒〞,等等。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人们通常都会凭着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而这种经验大都来源于群众媒体的主观表达,即便是每篇报道内容都属实,没有夸张和修饰,呈现的也仅仅是个例,并不能以偏概全。[5]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行业对新闻事件的标签化处理成为地域污名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域污名的消解策略 1.污名干预消解刻板印象 根据地域污名现象的成因,可以通过开展社会抗议、组织教育、相互接触等方式消解所形成的刻板印象。遭受污名的群体通过组织在网上公开发表声明、组织维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来说明不接受污名的立场,向施污者表示抗议。例如“深圳横幅事件〞,深圳龙岗公安局挂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河南籍打工者不接受污名将公安局告上法庭,这是一次轰动全国的维权事件,使社会群众真正开始关注地域歧视现象,也向各地遭受污名的人演示了反污名的成功案例。[6]组织教育就是通过分析人们在认知上的错误根源,制作宣传片和宣传图册、挖掘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方式,展示各地域美好的一面,来消除社会群众对于某些地域的刻板印象。相互接触就是让社会群众与受污群体相互沟通和接触,以此改变社会群众对于某个地域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实践检验真知,只有接触才能击败道听途说,真正消解偏见。 2.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自我形象建构 各地域人群要想去污名化,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给外界评论与诟病的时机,因此必须正视问题,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遭受污名的地域多半是经济欠兴旺的省份,这些省份农民阶层占比拟大,由于缺乏文化教育,人口素质较差,其在兴旺城市中处于下层地位且很难向上流动,个别人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够文明。这些都给污名提供了理由,从而造成了社会群众对于某一地域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因此遭受污名的人们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给家乡抹黑,加强自我形象构建,重新塑造家乡新形象。人们要想去除地域污名,要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公众场合、社交媒体中加强自我形象构建,以维护地域形象。 3.增强地域形象传播 面对地域污名,各地政府要在挽救本地形象上作出努力,大力开展本地经济,缩小地域间的差距,培育外乡品牌与城市文化,通过纪录片、广告、影视剧等形式将本地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社交媒体日新月异,将各地域的官方媒介運营好,也能够消解地域污名。通过增强地域形象宣传,加强官方媒介在网络上的动态更新,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并及时纠正社会群众的认知错误,阻止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 4.打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地域污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素养跟不上社会舆论环境变化,没有经过思考便在网络上发声造成的。因此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舆论各方的素养是消解地域污名的重要方法。首先,社交媒体要做到公正客观地报道各类新闻事件,不能带有主观色彩,拒绝虚假报道、夸张报道等。媒体要恪守根本的职业道德,做到只报道客观事实,不增加具有主观色彩的话语,这样社会公众才能在媒体的引领下对各地域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加强网络监督、增强网络文明和执法,打造健康文明的舆论环境。网络的匿名性、及时性、广泛性使其成为地域污名产生的主要阵地,在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社会公众应该提高作为媒介的素养,坚决不做“地域黑〞,对媒体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能一味地相信媒体,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以此来消解地域污名的现状。 三、结语 地域污名一旦形成就影响深远,网络社会飞快的传播速度使得地域污名化程度日益严重。除了人口迁移带来的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冲突,各地域人群自身不良的行为、媒体夸张的报道、素养较低的网民等外界环境的助推,使得地域污名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这一现象并不是不能消解的,首先遭受污名的群体可以发出声音维护权益,通过多种形式的污名干预来消解地域污名。其次可以通过提升人口素质、完善地域形象传播途径来改善地域形象。最后,媒体要打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事实上,一些经济兴旺的城市也遭遇了地域污名,原因是人们觉得在某方面遭受到不公平待遇以此来鸣不平。因此,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各民族、各城市间融合,对于消解地域污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晴锋.正常的越轨者:戈夫曼论污名[J].河北学刊,2023,38(2):188. [2]张悦,刘凯强.污名化:高学历女性群体婚恋“难〞的成因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24(8):185-187. [3]盛彦丽.河南人在外地:对地域污名的社会学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3:17. [4]吴梦.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地域标签化现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3:17-19. [5]吴海舒.媒体微博对“河南人〞刻板印象的构建与传播[D].锦州:渤海大学,2023:17-18. [6]深圳警方悬挂打击河南籍罪犯条幅八大疑问[EB/OL].://china/chinese/law/825254.html.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宋梦元,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政治与社会开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