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教学案例评录.docx
下载文档

ID:1687054

大小:21.40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学 案例
教学案例评录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寓教于乐,给教师带来了科学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每一位音乐教师都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学习和理解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研究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实质。 案例一:巧用比照,善用综合 A班: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比拟难于把握,所以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和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前,我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德彪西和印象主义音乐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欣赏这两部作品。学生没有太多疑问,但是课堂气氛却有些沉闷。我有些困惑了,印象主义音乐与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异,盛行时间并不是很长,却是音乐开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一直都很喜欢印象主义音乐,学生怎么没感触呢? B班: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布里顿的彼得·格林姆斯——四首大海间奏曲之一“黎明〞,让学生通过音乐猜想作品描绘的是什么内容?不少学生答复是大海、波涛等等。我肯定了学生的答复,然后再让他们倾听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学生极少能联想到大海,当我告诉他们这是表现大海时,学生充满了惊讶和疑惑:这是描写大海吗?我没感觉到像大海啊!我说:你们知道吗?大海首演时反响不佳,曾有评论家批评说“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这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我由此自然地引入印象主义音乐的内容。 在复听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去表现乐曲的内容。学生纷纷动笔,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有学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朦胧优美的图景,生动细腻地展现内心对音乐的美好想象。更有学生用笔触刻画出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在那优雅的庭院,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坐在缠绕着绿叶的秋千上,馥郁的花香幽幽地穿过少女亚麻色的长发,云雀的歌声在云间萦绕……学生不但深刻领悟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而且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整节课都沉浸在情景交融、诗意翩翩的意境中。 评析:印象主义音乐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所以我采用比照的方法,先让学生体验布里顿的彼得·格林姆斯——四首大海间奏曲之一“黎明〞,它对大海的描绘并不抽象,学生容易理解,而后推出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学生众说纷纭,答案不一。当他们得知这是表现大海时,便感觉疑惑不解甚至产生质疑。我抓住学生的困惑进行阐述讲解,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从而巧妙地导入新课。 随后在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意境,给予他们充分抒发情感、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都饶有兴趣的积极参与。把音乐与美术、语文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更深层面地把握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整节课节奏明快,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其教学收获不言而喻。 案例二:激发潜能,发挥主动 A班:欣赏完黄河大合唱的局部乐章后,在拓展与探究活动里,我根据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知道学生最熟悉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便在课堂上指挥学生合唱了这首歌曲,采用的是齐唱的形式。下课后,好几个学生围着我说:“老师,我还会唱河边对口曲。齐唱保卫黄河太简单了,我们能轮唱呢!〞显然,学生意犹未尽,他们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表达,颇为遗憾。 B班: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前,我就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最后会让他们自己来演唱。欣赏结束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A组学生排练河边对口曲,B组学生排练保卫黄河。全部由学生自己来排练,最后分别进行表演。学生很开心,迅速开始商讨如何分配任务及选择演唱形式等。学生们都在忙忙碌碌,我只是在一些有难度的地方做了简单的指导。同时我有点担忧他们能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八分钟后,两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B组同学在小指挥的引领下演唱保卫黄河,首先是齐唱,然后是二部轮唱。节奏准确,整体和谐,气势昂然。尤其是A组的学生,他们推荐一个同学做钢琴伴奏,两个同学扮演张老三和王老七,沉重悲哀的语调,饱含愤怒的感情,深具感染力。局部学生对合唱局部不是很熟悉,但他们跟着钢琴迅速掌握了旋律,有感情有气势的准确演绎了这段合唱,连台下B组的学生都忍不住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的赞赏和肯定。 评析: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开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愈具有这一教学的目的性,它将变得愈人道、愈乐观和愈快乐。在A班的拓展与探究活动里,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齐唱了保卫黄河,学生被动地按照我的要求去演唱,未能发挥其自主性和潜能,也不利于知识的内化。我在课后很快修改了教案。按照新的教学设计,让B班的同学自己来排练,教师只是辅助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才能和主体地位,使拓展与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富于个性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学生的演唱从内容、形式和难度上,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得到了比我期望的更生动精彩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利用资源,参与探究 A班:课前有学生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什么内容啊?〞当我答复是京剧时,好几个学生都露出失望的表情说:“啊?京剧啊!我们不太喜欢京剧。〞结果当我上课时,不少学生果然证实了他们的“不喜欢〞。我认真地讲解京剧的有关知识,有些学生还是心不在焉。让他们欣赏京剧唱段时,竟然有学生捏着鼻子小声的搞怪模仿唱腔,逗得周围同学偷偷窃笑。我心中有些生气,中国的国粹竟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B班: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别负责介绍京剧的声腔、行当、伴奏和经典曲目等知识内容,由各组小组长具体分派任务,从、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 上课时,我让每组学生展示各自获取的成果。A组同学向大家展现了他们自己绘制的各行当的京剧脸谱。B组同学很自信他们的收获,因为他们找到了京剧名段三岔口,给大家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短打武生戏。C组同学借来了鼓、锣等伴奏乐器,演奏了一段锣鼓音乐。D组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演唱了“驸马爷进前看打量〞(铡美案),这一脍炙人口的京剧唱段引来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和叫好声。然后我向学生们讲授新课,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当他们欣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甚至有不少同学跟着学唱起来。这节课的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我一直想要的,我想,那也是学生希望的。 评析:很多学生对京剧的感觉是陌生而晦涩的,直接给他们讲授京剧的知识及聆听唱段,他们易于感觉枯燥乏味,较难理解国粹的魅力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也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围绕京剧,让学生分组去查找和完成课前作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唱片等方便快捷的途径去搜查和获取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在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开始初步了解和掌握局部京剧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各自的课前作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进一步加深对京剧的印象和体验。经过了感性认识的积淀,教师此时向学生介绍戏曲的行当、流派,舞台美术、艺术特征等有关知识,学生都开始认真倾听,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都已不再陌生。然后让学生欣赏京剧名段,不用我催促,他们都自发地跟我一起观戏、赏戏、评戏,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京剧艺术的园林,开始享受这满园春色了。 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在实施中不断的深入和开展,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教学实践和反响是检验探索是否适宜的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出现不恰当的教学环节,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阻碍、困惑等问题,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寻找其症结所在,调整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重新投入工作,进而改良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真正构建和谐快乐的音乐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