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认知
语言学
原型
理论
探讨
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探讨
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发现古典范畴理论在释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乏,认知语言学家所提出的原型论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古典范畴理论的缺乏,但其理论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原型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范畴化能力,并试图通过特征分类和建立动态范畴边界的方法来修正原型理论。最后,通过来自开展心理学的验证,证明修正后的原型理论对儿童范畴习得,特别是词义泛化方面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关键词:原型理论 特征分类 动态范畴边界 儿童范畴习得 词义泛化
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是人类最根本的认知活动之一。范畴化过程也是人类对世界进行再认识的过程。Labor有一段很精练的话概括了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学研究的话,我们可以说语言学研究就是关于范畴的研究。它研究语言如何通过将外部世界范畴化为离散的单元以及单元集合,来将意义转换为声音。〞[1](P14)因此,范畴化也成了古今中外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争相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统治了语言学界两千多年的经典范畴理论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存在着很多缺乏。原型理论作为对古典理论的反叛,在语言学界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古典范畴理论是两千多年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这种范畴理论将事物看作是由一系列充分必要条件组成的集合体。只有满足该命题所有条件,才能成为该集合的成员。范畴的所有成员均为二元的,即属于或不属于该范畴,而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各范畴有自己清晰的边界,范畴内成员的地位相等。这种理论曾经被许多语言学家当成金科玉律,在分析语言现象的时候采取的多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在语义和语音的研究方面更有过重要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来,其弊端日益显露,遭到了来自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强大冲击。
一、原型理论的提出
原型理论是结合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共同研究成果提出来的。1953年,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中提出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他指出,有的范畴是由家族相似性来界定的(如game范畴)。成员之间拥有某些与其他成员相似的特征,但是却很难找到什么特征是全部成员共同拥有的。而人类学家Berlin&Kay考察了98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发现对颜色的范畴化其实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了焦点色现象。心理学家Rosch对焦点色现象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发现焦点色在人们颜色范畴化中起到认知参照点的作用。Rosch把这个认知参照点叫做原型。随后,Rosch把原型实验扩展到其他范畴的实验中,如鸟类,水果等。实验结果同样证实了原型的存在。语言学家Labov和Lakoff的实验那么证明了人类范畴化过程中所存在的边界模糊现象。
结合这一系列的研究发现,Rosh提出了著名的原型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不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范畴的成员有隶属度之分,中心成员或最正确成员称为原型,边缘成员是根据与典型成员的相似性连结起来的,范畴的边界模糊。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局部语言学家对它存在一种不同的解释。如国外学者Hampton[2],Cruse[3]等谈到,原型理论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范畴的判断标准由一系列的典型特征构成,成员不需要拥有所有的这些典型特征,而只需要拥有其中的某些特征。拥有最多特征的成员就是该范畴的最正确成员。同样,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范畴的边界模糊而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就是说,前一种更倾向于原型范畴化,而后一种更倾向于家族相似性范畴化。
对于“原型〞这个概念,学术界也普遍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理解为范畴的最正确成员,对应于以上第一种原型论;二是理解为特征集合,或心理图式,对应于以上第二种原型说。
二、对原型理论的评价
原型范畴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确实,原型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古典范畴理论的缺乏,而原型理论较之古典理论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解释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有些似乎是精确的词语,一经推敲也会变得模糊起来。而这些模糊现象用原型论来解释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因为原型范畴观的前提就是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不可否认,原型理论确实具有古典理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这个理论本身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我们且看以下这几位学者的评价。Barbara.CMalt[4](P169)认为“原型论本身并没有清楚地界定什么事物可以组成一个范畴,而重点在于解释从原型扩展到边缘成员的这一种现象。〞杨忠、张绍杰[5]谈到“肯定典型论不等于说它已经完美无缺。其倡导者否认‘必要且充分的特征’作为判定范畴成员的标准,但未对语义特征作直接论述,如果抛开‘必要且充分’,语义特征是不是判定范畴成员的标准?假设答复是否认的,那么凭什么判断某一认识对象为典型?假设答复是肯定的,那么具备多少特征才称得上是典型?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程琪龙[6](P80)认为“典型论至少有两个弱点:第一,谁也说不清典型的杯子和碗的标准形象应该是什么;第二,被判断的事物和同类典型之间的最小相似性也无法确定。〞以上种种批判,笔者认为,最终都归于一点:原型理论缺乏范畴化能力。它的强势在于解释已经形成的范畴的内部结构,而不在于解释范畴是怎样形成的。
三、原型理论缺乏范畴化能力的原因
之所以说原型理论缺乏范畴化能力,是因为它既缺乏范畴化的标准,又缺乏范畴边界。原型理论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范畴的标准是将该事物与原型对照。这就涉及到我们上面所谈到的两种原型论和两种原型概念之说了。根据第一种说法(原型为最正确成员),那么我们通过比照该事物与最正确成员的相似性来判断。问题在于:这里的相似性指的是什么呢?是功能相似、外形相似、还是其他方面的相似?认知语言学家并没有给出解答。猫和老虎很相似,那么能不能说它们属于一个范畴呢?根据第二种说法,原型是典型特征的集合,是心理图式。那么我们判断某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的做法就是将该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型相比拟。问题是:事物该具备多少典型特征才能说它是范畴成员呢?
关于缺乏范畴边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成就了原型最大优势的是“模糊〞,而导致其最大缺陷的也是“模糊〞。“原型〞这个概念本身是模糊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原型范畴的相似性也是模糊的,这样的一种理论,何来范畴化能力可言?虽然模糊具有普遍性,但是,模糊中也必有精确存在,模糊和精确是相辅相成的啊!原型理论反对古典主义的极端精确,而本身却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个范畴如果没有边界,那就足以涵盖宇宙万物,而范畴也就不存在了。
至此,我们有必要再重新审视“模糊〞这个概念。模糊只适用于边界,而范畴的核心局部必是精确的。伍铁平[7](P88)指出“在探讨语言的模糊性质时要注意,模糊概念往往出现在概念的边缘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往往是清楚的〞。原型理论既然提倡边界模糊,也就是预设了边界的存在,只不过这个边界不像古典理论那么清晰而已。换句话说,原型范畴的边界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段,那么这一段始于哪里,终于哪里,是可以无限制扩展还是有一定的限制,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原型或最正确成员是精确的,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除去边界成员,范畴的精确局部不可能只包含原型或最正确成员。那么,处于最正确成员和边缘成员之间的这些成员又是根据什么相似性标准聚集而成的呢?因此,修正原型理论关键是确定相似性标准,确定范畴的边界。
Belgica,35,1995.
[3]Croft,W&Cruse,D.Alan.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Barbara C.Malt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back again: The study of category structure[A].In Eugene H.Casa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Redwoods[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5:147-174.
[5]杨忠 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6]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根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9]石安石.词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10]同[3].
[11]张克定.词义研究的新动向:动态意义建构论语言意义:语义学和语用学引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4).
[12]李小飞.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2,(5).
[13]李丹.儿童开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欧阳俊林.儿童语义习得与认知开展研究述略[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15]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开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
[16]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开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2]Ungere F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杨晓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