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跟随
节气
语文
跟随节气学语文跟随节气学语文 葛宇 摘 要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66-0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物候等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凸显出其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以节气为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渠道,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了解节气,探寻文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统编教材第三册选编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学生通过朗读,熟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后,教師就可以指导学生找找本年度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具体日期,使学生感悟到二十四个节气的循环往复: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严寒,有生发就有凋零。在特定节气日里,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体验节气民俗文化。如在清明节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谚语等,让学生知道,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日子,它象征着新希望的开始,又在缅怀中有感恩。教师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开展放风筝、吃艾叶粑等活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总之,春天在草地上吟诵古诗、看植物发出小芽;夏日里听虫鸣、观流萤;冬日围炉火、话诗长根据节气特点,创设真实的文化体验场景,去感受文化之美和古人的生活智慧,能让学生真正走近二十四节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绘制节气小报,如节气的来历、天气状况、物候特点、节气饮食文化、节气养生、节气民俗活动、节气诗词歌赋等。学生通过前期调查,共同分享,小组交流,自主创作,在制作节气小报的过程中,培养了留心观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习惯。二、跟随节气,品味经典,感受中华语言魅力 节气更替伴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以独特的物候特征受到了诗词大家的青睐,也伴随着许多优秀的诗文流传下来。这些诗篇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适合学生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以节气为时间轴,应和每季的诵读主题,对应每个节气的人文景致、风俗特点,精选与日常生活相交织的诗文,让学生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有景有事、可观可感,有情有义、可抒可托。结合节气特点,学生由整体感知入手,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开展诵读活动,以诗为言,以声传情,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相应的节气日主动收集有关节气的谚语、民俗歌谣、气象俗语、诗词美文等,向同学推荐,并开展朗诵展演、经典诗文推荐会、亲子阅读交流会、节气诗歌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扩大阅读积累。通过探寻节气文化,深入赏析节气文学,学生在中国古典节气诗词的学习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一个气候,一篇诗文,一种心情,一段传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魅力。三、相约节气,拥抱自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标对小学中年段学生在写作方面提出了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了学生的日记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师可根据节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生活,感受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绘写下自然笔记:采用图画、文字等形式,有规律地对大自然进行记录。如春季有四个节气,教师在雨水、惊蛰、春分时节,指导学生分别栽种农作物、养蚕。通过动手劳动、观测体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地回春时,动植物欣欣向荣的情形,形象地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自然奥秘,他们用多种感官多方面地观察事物,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变化,并有详有略地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坚持在每个节气日那天,写一则动植物的观察日记,聚集起来装订成册,形成了“我的二十四变”。学生们逐步积累了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奠定了真情实感的写作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载体,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循着生命的节奏,以民俗悟本,以诗文为心,细细地品味中华特有的时间美学,形成语言能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生动,更精彩,更具活力。(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