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承载
时代
风云变幻
中山装
承载时代风云变幻的中山装承载时代风云变幻的中山装 冯宪 105 年前,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族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近代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倡导之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从服装专业的视角出发,也自然而然地念及其标志性的服装中山装,因为在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从来没有一种服装能够像中山装那样,富含社会进步的政治寓意,承载了时代风云变幻。学习西医出身的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还是一位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推翻清王朝统治之后,他主张国民要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迎接国家共和体制建立的新时代到来,并带头身体力行。于是辛亥革命之后,男人们纷纷剪去辫子,逐步褪去长衫马褂,开始身着孙中山先生设计和倡导的新式服装。中山装顾名思义,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据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当时,孙中山先生参照国内原有服装的特点,吸收了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提出设计思路,并由黄隆生先生设计、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最初中山装的设计者是黄隆生先生,他系广东省台山籍越南华侨,少年时代曾去越南河内谋生,先学做鞋,后学裁缝,由于技艺高超,不久成为河内有名的裁剪师,在当地开设了隆生洋服店。黄隆生在河内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投身辛亥革命。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胜利后,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当时革命党人服装繁杂,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长袍马褂,因而有人建议要统一服装,但穿什么又意见不一,难以定夺。孙中山先生为此便委托黄隆生发挥一技之长,设计制作新式服装,要求既要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点,又要适合世界潮流。黄隆生参考了多种中外服装后,先后设计了几种款式,并亲自缝制好,送给孙中山选定。结果其中一件以英国学生服为蓝本设计的服装款式,得到了孙中山先生肯定,并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青睐,后经过修改便形成了中山装的最初形态。孙中山先生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是: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 粒明扣,4 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有点像欧洲的猎装)。1922 年改为立翻领、7粒扣,4 个压爿口袋,上口袋袋布有覆褶,下口袋为老虎袋。以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为 5 粒明扣;上下 4 个贴袋,各有袋盖及 1 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 3cm 的插笔口。毛呢料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还有 3 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样。上海是国内比较早承制中山装的地方,1913 年,荣昌祥西服公司就曾接受过孙中山先生的委托,由奉帮裁缝师傅代为缝制加工过中山装。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缅怀他的历史功绩,秉承他的治国方略,后人赋予中山装很多含义:如称其前衣片上的 4 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称其上口袋倒写“山”字形笔架造型的袋盖,以及左面袋盖留有插钢笔的位置,象征以“文”治国;称其门襟上的 5 粒纽扣,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国家权力,以及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称其衣袋上的 4 粒纽扣,象征人民有“选举、创制、罢免、复决”等四项民主权利;称其左边袖口上的 3 粒纽扣,象征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革命思想的核心,也有一说是体现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右边袖口上的 3 粒纽扣,象征孙中山的治国目标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和谐社会;中山装的后衣片不破缝,象征祖国统一,不容分裂;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象征着严谨治国等。可见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寓意也是极深的。中国共产党人尊重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敬仰孙中山先生推进社会进步的历史功绩。早在红军初创时期,其军装式样就采用了中山装的款式造型,直至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都没改变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身体力行,中山装几乎成为国内大众首选的服装。除了特种服装外,各类便服、正装都是中山装的天下,穿着者众多因为中山装这种服装款式,用普通布料缝制,就是便服;而采用毛呢面料,配上衬布、装上垫肩、内置夹里缝制,便可成为正装或礼服。所以当时中山装已经成为中国人有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服装款式,以至于外国人也是从中山装开始认识新中国的(他们称之为“毛氏”服装或“人民装”)。当时的中山装被称为“国服”一点也不夸张。现代版的中山装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物质文化的涌入,国内人们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选择也变得多样化起来,传统的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以穿着西装为时髦的浪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而同时随着夹克衫、运动装等休闲服装款式的兴起,中山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则逐渐淡出,其独领风骚的日子过去了 回顾走过的历程,尤其是看看中山装由兴起至淡出的变化过程,从服饰文化的视角考虑,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我们心中有点五味杂陈。曾经那么具有代表性,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山装难道就真的成为“过眼烟云”?笔者认为,从保护民族服装文化精髓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好在现在在一些庄重的纪念性场合,我们能够看到国家领导人仍身穿中山装出现在公众场合,体现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庄严与大气。往大里说,一个民族,在吸收域外文明成果的同时,能够珍惜、尊重和光大自己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做到“和而不同”,拥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从细处着眼,通过服装设计,如何引导富裕起来的人民通过穿着打扮,既跟上国际潮流,又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自己历史、文化发展特色,这或许是现代服装专业工作者所必须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