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化建设
若干
思考
关于文化建设的假设干思考
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区域活力的源泉。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既要看它拥有的物质力量,即“硬实力〞,还要看它拥有的精神文化力量及对外界的影响力,即“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软实力〞更具根本性和决定性。文化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局部。如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提升路桥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全区广阔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笔者籍此思考的问题。
一、我区文化建设的根本情况
独具特色的十里长街风情、自然风光和繁荣兴旺的商贸市场,共同构成路桥文化的灿烂画卷。自宋朝以来的千百年,路桥一直是浙东南重要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商贸繁华,有着“百路千桥万家市〞的美誉。改革开放特别是路桥建区以来的十年,虽只是历史长河的弹指光阴,但路桥却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路桥文化呈现了良好的开展态势:
1、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区已开掘各类历史遗迹70余处,其中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路桥十里长街、新桥五凤楼,区重点历史文化保护点桐屿青瓷窑址、岩画、白石关遗址等尤具代表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不断加快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目前已拥有国际会展中心、文体中心、世纪广场等一批省内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文化效劳中心2023个,基层文化俱乐部179家,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83%,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播送电视〞。各类文体设施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3、日益壮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我区现有各类业余文体队伍62023支,文体业余队员6000多人,这支队伍已成为我区推进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4、稳步推进的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区以创立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快基层文化建设,丰富活泼基层文化生活。2022年被评为XX省文明XX县区,至今有6个镇(街道)被评为省“东海明珠〞乡镇、4个镇(街道)被评为市“文化明星〞乡镇。
5、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开展,我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登记在册的文化经营单位已有66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其中印刷企业327家、音像制品单位52家、文化娱乐场所12家、棋牌70家、书店43家、卡拉ok厅42家、网吧70家,初步形成了以印刷、音像、图书、娱乐、互联网效劳为主的多层次、多门类文化产业体系。
二、我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资金缺乏。建设资金的缺少是制约我区文化事业开展的一大要素。建区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难以兼顾文化事业开展的方方面面。
2、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没有形成规模。图书馆、游泳馆、体育训练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尚未启动,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视。开发商注重小区建设的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效益,使小区配套文化设施有的停留在规划中,实际未建设,文化设施用地改作他用;有的预留了空地,但始终没有建设应配套的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与群众的文化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区文化队伍缺乏专业院校毕业的文化人才,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整体根底薄弱。近年来新建设的居民小区,应配套的文化设施未予以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各镇(街道)普遍存在文化员不专职专用、身兼数职的情形,不利于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4、文艺精品缺乏。近年来,我区文艺创作队伍比较活泼,有一定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各类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但是缺少精品力作。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项的空缺,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面的文艺作品为数很少。文艺创作者对出书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艺精品的创作。
5、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开展,但普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自我开展能力较弱,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缺乏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叫得响、打得出去的文化品牌。文化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对文化产品进行营销、筹划、包装、推介、提升、打造的意识还不强,缺少善营销、懂文化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
6、文化体制改革相对缓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转变职能,还未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新意识、产业化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缺少与市场的接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加快推进我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对策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统筹协调开展的重要原那么,遵循文化自身开展的根本规律,着重做好“三个结合〞:
——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结合。既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富有路桥地方特色的文化,又要坚持博采众长、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实践,积极借鉴中外文明的先进成果,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路桥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的结合。文化建设既要加强对规划、任务、制度、资金、设施、设备乃至评估体系和监测体系等外在文化的建设,又要以人为本,加强对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塑造等内在文化的建设。外在的文化是刚性的,内在的文化是柔性的。刚柔相济,重在积累,重在长效,才有文化的可持续开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文化产品既是精神文化产品又是商品,文化建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既要成认文化的经济价值,鼓励合理的利润追求,又要反对把利润追求当作唯一、把经济效益的好坏当作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具体来说,加强我区文化建设应致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路桥人文特色,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路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追寻这一方古老土地的渊源,可以列数方国珍、陶宗仪、李诚、杨晨、陈安宝、柯璜、陈叔亮等历史名人和以十里长街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源远流长的路桥历史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路桥人的精神故里。延续历史文脉,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路桥人民生命源头的追溯。立足路桥实际,弘扬历史文化,显示当地人文特色,展示路桥文化的魅力,是文化强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掘和保护。重点抓好对历史上各时代文化遗址、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风俗、曲艺、歌谣、谚语、舞蹈、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开掘和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等级标准,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档案。同时,做好抢救、传承、利用的规划,出版路桥文物、路桥史话、路桥故事、路桥歌谣谚语、XX县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名录等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串联起来;依托摩崖石刻、碑石、墓志、古桥、金属器皿文字、木石雕刻图案等进行碑拓作品制作,展示历史文化的原貌;创立谱牒文化研究会,通过修编家谱,寻宗追祖,重温历史文化的足迹;重视民间曲艺、民间手工的传承和民间风俗的沿袭,使民间文化质朴、本真的意蕴得以发扬光大;通过修复局部名人故居和历史景观,设立文物和历史名人史料陈列馆、书画创作室、民间手工制作室,引进古玩、书画、文具、折扇、传统戏服等文化产品经营业,进一步挖掘十里长街的历史文化内涵。
2、突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背后的支撑,是展示一座城市风貌的内在品质。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进程中,要找准城市建设的历史文脉,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定位。注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防止因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文化内涵的构建,不以历史文化遗迹的湮没来换取新的城市建筑的突起。要以历史文化来贯穿城市建设的脉络,打造以十里长街、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为根底的文化休闲区块;在路桥XX县区的广场、公园、街角,陈列反映路桥历史文化和路桥人民精神特质,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塑群;在建筑的布局、风格以及标识牌、广告语等各种城市的细节上表达路桥特有的人文精神。只有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氛,才能展示城市独特的风格,张扬城市的个性,才能推动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开展。
3、创立一个历史文化品牌。设计商都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集凝聚与辐射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载体。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十里长街为活动主线,以传诵历史典故或名人佳话为主题,举办古街场景文艺展演、广场文艺汇演、音诗画大型朗诵会、现场笔墨展示会、征文比赛等活动;立足民间和乡土,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庆,举办面向广阔群众的民间才艺演示会、民间才艺擂台赛等。二是注重兼容性和覆盖面。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融合到商都文化节中,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面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三是强调稳定性和连贯性。要把商都文化节办成一年或两年一次定期举办并持续进行的文化节会。通过时间的积淀和节会活动对人的潜移默化,使商都文化艺术节成为路桥历史文化的一个品牌。
(二)重视人文教养和传承,增强对文化主体的渗透
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美化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的教养与传承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知性,实现文化对文化主体的全方位渗透。
1、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诸如刚正不阿的节气、内省修身的自我观照、厚德载物的情怀、贵和持中的和谐等等。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加强群众的人文教养,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广泛深入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电视、播送、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文化寻根,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文化根底教育的主流。青少年是文化主体的重要局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要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依托学校的阵地,在学生中经常性地开展古诗词及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讲解和结合要义的实践活动。同时,在中小学开展路桥乡土教育,将路桥民间文化丛书列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组织观看路桥历史文化拓碑展,举办路桥民间文化知识竞赛等,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2、经典文化的渗透。相对于流行文化,经典文化具备了精致、纯粹的质地和高层次的美感,更具感化人的作用。要抵抗流行文化中局部消极因素的侵蚀和劣质文化产品的冲击,必须加大经典文化的渗透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承载和辐射功能,扩大经典文化的覆盖面,营造“书香城市〞的气氛。依托各类文化阵地,举办经典文化系列讲座、经典文化丛书阅览周、读书征文、读书报告会、名曲名画欣赏及古玩鉴赏讲座、文化艺术沙龙等文化活动,借助播送电台、电视传媒,进行经典文化的传播,使经典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开设中小学生美学课、艺术课等,让经典文化润泽和渗透下一代的心田。
3、家庭文化的渗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是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以“文明家庭创立〞为载体,以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效劳中心为阵地,以深化家庭道德内涵、知识内涵和审美内涵为重点,运用家庭成员并进、邻里之间互动的方式,面向社区开展以教育人、以文怡情的家庭文化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人文素养的积淀,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1、立足路桥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