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心血管病
防治
过去
现在
未来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刘芳超 顾东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带来的预期寿命延长和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我国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心血管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其导致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患者)近3亿人,每年因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近400万,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
1 心血管病的防治基石: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建设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科,全面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特征、主要危险因素和发生开展规律,是开展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基石。20世纪70年代末期,吴英恺、陶寿淇、蔡如升等老一辈专家积极倡导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队伍,并在197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成立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室,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室[2]。
欧美国家既往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领域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吴英恺、陶寿淇、蔡如升教授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外方专家共同开展“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监测〞(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等工作。阜外医院参与开展的“亚太队列人群协作研究〞(Asia Pacific Cohort Studies Collaboration),为明确亚太地区心血管相关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也提供了重要数据[3]。通过国际合作,既可以将我国的心血管病流行情况与其他国家进行比照,也引进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我国培养了一支功底扎实的骨干队伍。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在独立开展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队列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完成5次高血压调查,分别于1959年、1979年、1991年、2002年和2023年开展,逐步揭示了我国高血压患病的流行情况、流行特点、影响因素等。并得知高血压的患病率也从1959年的5.11%上升至2023年的23.2%[1]。最近一次的高血压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分布呈现以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快速开展地区为“热点〞的岛状分布,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有所改善,但与兴旺国家的差距依然显著[4]。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了解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制定防治政策十分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开展心血管病相关队列研究,包括“中国多中心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国心血管健康合作研究〞、“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随访研究〞、“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等工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监测[5-6]。通过大型队列人群随访资料,逐渐明晰了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是我国成年人心血管病发病和过早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7-9]。
2 心血管病防治的开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在组织国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的根底上,开始探索心血管病的防治策略及推广工作。1987年成立的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简称“心防办〞)、2004年成立的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简称“防治中心〞)、2023年成立的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运作,均挂靠在阜外医院。国家逐渐将心血管病的防控重心从临床治疗转向人群预防。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结合当地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开展防治工作。1986年,浙江省率先成立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并于2004年更名为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挂靠在浙江医院,负责浙江省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的防治、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
2.1 心血管病防治的过去—夯实根底 20世纪70年代末,阜外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基地,在“八五〞至“十五〞期间主要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干预方案,采取健康宣教、人群筛查、综合管理和培训医务人员的综合模式,针对10余万职工开展持续监测和管理;随访调查发现,加强干预厂的血压水平及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10]。由此创立了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社区防治的“首钢模式〞,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被誉为开展中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模式。随后,“首钢模式〞及经验向外地推广,在北京、上海、长沙三个城市社区和北京房山区农村共纳入40万人开展“中国城乡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研究〞,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筛查和管理高血压患者等方式开展人群防治。经过5年多的干预,农村和城市干预组人群健康知识水平明显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到达47.5%,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10]。
1986年开始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通过6年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后续23年和30年的随访,明确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高危人群中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能够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11];该研究成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这也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2]。
1985-1989年,中国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在我国7个城市进行了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共入组研究对象10万余人。经过3~4年的干预,干预组人群健康知识水平显著提升,脑卒中发病率有所降低[13]。1996-2000年,在上海南市区和北京房山区开展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工程〞,也证实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推迟和降低高血压发病率[14]。1996年,原国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23年规划后,从1997年起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以社区为根底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综合防治基地。
几代专家的辛勤付出为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的研究与推广夯实了根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6]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 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4-29.
[7] Gu D, He J, Duan X, et al. 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JAMA, 2022, 295(7):776-783.
[8] 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23, 360(2):150-159.
[9] He J, Gu D, Chen J, et al. Premature deaths attributable to blood pressure in Chin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2023, 374(9703):1765-1772.
[1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124-125.
[11] Pan XR, Li GW, Hu Y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J]. Diabetes Care, 1997, 20(4):537-544.
[12] Gong Q, Zhang P, Wang J, et 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7(6):452-461.
[13] 中国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李世绰,程学铭,等.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方法学与根本设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1(2):54-57.
[14] 李立明,胡永华,曹卫华,等.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34(5):519-524.
[15] 吴寿岭,刘星,秦天榜,等.工作场所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19(5):425-429.
[16] Kannel WB, McGee D, Gordon T. A general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
the Framingham Study[J]. Am J Cardiol, 1976, 38(1):46-51.
[17] Goff DC Jr, Lloyd-Jones DM, Bennett G, et al. 202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23, 129(25 suppl):S49-73.
[18] Liu F, Li J, Chen J, et al. Predicting lifetime risk for developing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population:
the China-PAR project[J]. Sci Bull(Beijing), 2023, 63(12):779-787.
[19] Yang X, Li J, Hu D, et al. Predicting the 10-year risks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population:
the China-PAR Project (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 [J]. Circulation, 2023, 134(19):1430-1440.
[20] Xing X, Yang X, Liu F, et al. Predicting 10-year and lifetime stroke risk in chinese population[J]. Stroke, 2023, 50(9):2371-2378.
[21] 中國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3(1):13-35.
(收稿日期:2023-12-30)
(本文编辑:欧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