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金
理论
前沿
金融学理论前沿
1、题目选择。要求学生从各位主讲老师的专题中选择一个相关题目,完成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a4纸打印。
2、论文格式。要有题目,学生学号及姓名,中文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具体写作格式请参考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格式。
3、如果发现论文抄袭20%以上,按不及格处理。
4、交论文时间。在第17周星期三该课程的上课时间统一收取。过时将不再接受提交论文。
另外,第17周的金融学理论前沿课上,我将给同学们介绍关于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安排等相关事项。
辛苦你通知大家,谢谢。
贾立
第二篇。金融理论前沿2023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1)现代银行体系根本确立.我国成功实现了“大一统〞银行体系到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转变,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
(2)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目前银行业的总资产已到达52.6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2%,已到达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3)银行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三下年的改革开展,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根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4)效劳功能全面提升。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效劳的根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效劳理念,创新效劳手段,提高效劳效率,银行业效劳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5)外部环境明显改善。银行业的法律环境更加健全,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化运作环境逐步形成,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完善。
(6)国际地位空前提升.202223年末,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世界许多知名大银行,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认可度越来越高.中国银行“走出去〞的历程
(1)20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率先于1929年在伦敦开设分行,1936年在香港设立分行,1934年中国交通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后由于战争和方案经济中止.(2)1997年后,我国股份制银行确立了海外开展战略.在海外设立分行、子行或兼并。在海外26个国家,80多家银行,总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3)202223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局面,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变的越来越剧烈.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有利方面:现在正是中资银行采取果断行动的最正确时机:利用全球竞争对手声誉受损、积极雇佣人才并获取客户、考虑进行战略性海外收购以及特别要将建立能力的目标铭记于心.不利方面: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金融损失及其客户给合的良开展使老牌机构变得不再可信.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户认为机构的推荐不是为其带来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费用最大化,那么重新建立客户的信任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三是风险防控能力有待增强.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1)加快推进业务转型,实现经营的多元化、综合化.(2)加快构建“流程银行〞,实现银行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创新.(3)推进个人金融业务转型,财富管理成国战略重点.(4)提升小企业金融效劳的战略地位.(5)加快银行信息科技建设,提升产品与效劳竞争力。答题思路与方法:
1、进行适度的文献调研;
2、对我国银行走出去的原因可以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亦可同面授辅导教师探讨;
3、独立思考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宏观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开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参加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些外部条件的不平等也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如税赋不平等.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从1994年1月1日起,所得税率分别为:国有专业银行55%,股份制商业银行33%,外资银行15%。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外资银行营业税大多获减免,税收负担明显轻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体制上,我国仍实行利率管制,而外国商业银行利率自由化程度较高,利率运用较为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1.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2.积极建立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3.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
4.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5.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
6.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加强国际化经营战略协同.7.进一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经营网络,银行境外效劳能力提高.第二,境外机构主要经营指标不断改善,盈利能力提高.第三,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第四,合规意识增强,管理境外资产风险的能力提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监管政策协调配合有待加强,个别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一是对“走出去〞的法规和执行层面没有统一管理、协调;二是局部法规缺位或者跟不上形势变化;三是国内外的跨境监管协作有待加强.第二,我国银行机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大规模境外扩张的能力.一是中资银行境外资产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效劳难以满足大型国际企业的需要.三是国际化程度低,国际化经验缺乏.国际金融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资银行“走出去〞后将会面临政策法律环境复杂、海外机构经营和跨国并购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能源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剧列烈,银行业跨国经营的运作风险相当大.一旦“走出去〞,中资银行将不可防止地参与全球金融风险的分配和传递体系,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再者,无论是海外设立机构还是跨境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专家指出,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能否满足企业海外经营的需要.大局部中资银行的海外经验都较为欠缺,尤其是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等根本还停留在外乡企业的层次,面临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较大。特别是并购完成后的整合非常困难,假设缺乏整合的经验和良好的设计,不能维持和拓展并购对象原有的市场优势或业务优势,并购那么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提升.此外,企业文化方面也容易发生“水土不服〞,如何与当地文化理念融合,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员工、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资银行迈出国门后,脚下绝非一条平坦的道路,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为此,中资银行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制定明确的、长远的全球化市场战略.可以考虑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业务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从文化差异较小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起步,逐渐推向全球.其次,完善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充分利用法律和市场手段,有效地躲避惭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确保海外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开展之路.最后,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着力于盈利结构的调整、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中,人力资源是海外扩张的瓶颈,聘用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走出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23任务新教材
中国如何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
所谓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导致了另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的越来越广泛的传染;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现象日益普遍,传染后果一次比一次严重,越来越威胁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多重均衡之间的跳跃。
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机制主要有三类。金融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以及预期传染机制。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危机传染的三个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机制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爆发危机。金融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的。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根底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预期传染机制是指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导致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可以是经济根底相相似,可以是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可以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羊群行为〞来实现的。金融危机的预期传染机制尤为突出。
202223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2223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局部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乱,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乱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开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乱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202223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对我国涉外经济部门开展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部门扩散,抑制了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二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流动性过剩演变为全球信贷紧缩,一方面加大我境外融资难度,减少外汇流入,另一方面加速境外机构从我国回笼资金,增加外汇流出。当前,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明显减少,相反出口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大幅增加。三是由于外部冲击加剧,中国经济金融开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弱化,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收支行为发生转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