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高职
院校
学生
资助
育人
模式
思考
探索
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历来是教育公平所关注的议题,这一问题的推动和解决,对我国教育群众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具体从创新创业教育、校友资源和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为高职院校统筹多方力量,开发多种形式且有效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200-02 高校學生资助管理不仅是高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一,也是城镇农村家庭及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同样也是国家政策方针注重的教育民生议题,在“十三五〞规划(2023—2023年)和十九大报告的文本材料中都有所表达。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的层次壁垒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影响因素都促使高职院校聚集了较多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这无疑在教育本钱分担方面对开展规模较大的高职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职院校推动和解决学生资助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将对职业教育开展产生积极影响,亦对我国教育群众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开展的必要因素,需要关注教育公平,而学生资助管理正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与时俱进,由免费上学阶段过渡到以奖代助阶段,进而迈入本钱分担阶段,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开展进程的根本特征。例如,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而不是片面注重公平;改变建国初期制定的人民奖助金制度,由政府无偿提供资助开展为各方参与的资助模式;由国务院公布以“奖、助、贷、勤、补、减〞等多种形式结合,涵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自此,标志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功能已从单纯的资助模式向资助育人模式转变,强调以育人为前提对学生开展资助工作。那么,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如何统筹多方力量,开发多种形式的有效的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模式,是本文希望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的总体情况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随后经济学家约翰斯通的本钱分担理论,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受益者范围及其本钱分担等问题,认为不仅仅是政府,个人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之一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经费,这意味着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担负更大的经济压力。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本科院校中,我国家庭年收入在低于5000元和年收入高于50000元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0%和11%,相较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一比例为41%和6%,[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支付高等教育本钱方面面临更为严重的困难,这极有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大量流失,另外在社会群众对高职教育层次抱有固有观念的影响下,促使高职院校在统一招生考试中还会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 面对高等教育本钱分担可能引发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从学校开展角度出发,在校内主要通过勤工助学、公益性社会实践、社团文化活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倾斜,推行鼓励性政策,在校外聚集多方社会力量,主要通过企业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岗位或向企业以定向资助的方式提供技术工人等进行帮扶。此外,在2023年4月由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标准化管理,以期将资助政策覆盖更加全面,对接学生资助更加精准,不仅为提高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奠定了可靠的根底,同时也为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创新各种学生资助育人模式提供制度上的保驾护航。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资助管理任务繁重,资助认定监管困难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教育费用担负着较大压力,局部学生选择放弃费用较高的本科层次民办院校而转向高职院校就读,[2]促使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但学生资助政策并没有向高职院校倾斜,造成了资助管理任务繁重。在学生资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受资助学生经济状况的了解和认定,主要来自新生入学的背景材料和相关调查等,对学生经济困难的跟踪和动态化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缺乏对提供虚假信息的监管,局部学生可能利用资助政策便利投机取巧,从而使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导致资助管理任务更加艰巨,较难完全实现资助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 (二)强调物质帮助,缺乏精神关心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中,主要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这一角度入手,直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而缺乏精神方面的关心,即对其思想、人格等方面的状况需要密切关注并提供心理援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贫困学生不愿意接受无偿资助,[3]因为这不仅会让他们在经济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他人无法体会的精神困扰,更容易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精神和成就感上的满足,亦不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人格成长和全面开展的要求。 (三)资金来源有限,资助手段匮乏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国家政策支持,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拓宽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势在必行,仅仅依靠政府和高职院校自身无法顺利完成学生资助任务。作为与产业经济开展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开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一系列具有“造血〞功能的资助手段,对接产业和社会开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参与和投入的资源渠道,搭建科学、标准并能够可持续开展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三、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支持 尽管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投入方面逐年增加,但高校扩招和生源结构等情况仍然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布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通知中提到,对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和身体残疾等毕业生要作为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关注该群体的实际需求,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和创业补贴等,[4]还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组织职业规划培训、举行专场招聘会、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发放求职补助等方式,把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有效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