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研究文学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1668243

大小:77KB

页数:2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研究 文学专业 大雁 广场 唐诗 研究 文学 专业
《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研究》 一、 大雁塔广场及题刻唐诗概述 西安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保存着许多优良的文化宝藏。正所谓“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1]正是如此繁华的帝王之都,吸引着一批批文人墨客前来一瞻大唐风采。在这里他们留下了不少诗篇,笔者本次就通过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研究,分析他们在长安留下的诗篇,展现的唐朝生活。 (一) 西安大雁塔广场介绍   说到大雁塔广场,不得不提的就是慈恩寺了,大慈恩寺坐落于长安晋昌坊,在杏园的北面,与杏园所在的通善坊南北相接。据说“它的原名为无漏寺,始建于隋,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唐高宗为太子时,为思其亡母文德皇后而改建为大慈恩寺,简称慈恩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2]在当时,慈恩寺是长安规模最大的佛寺,全寺共十三院落,僧房多达一千八百九十余间,占去了晋昌坊的整个东面。到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为了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在高宗资助下,于寺内西院建塔,“仿照印度的建塔形式建造而成,号为慈恩寺塔,又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并在塔名前加上一“大”字代表大乘佛教,俗称大雁塔”。 [2]其始建于652年,距今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其后层数和高度都有所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的七层塔身,高为64.5米,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象征。   大雁塔广场位置在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也是亚洲最大的“唐主题文化广场”,这里已经成为西安市民、游客,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一处热门文化旅游胜地。国学大师霍松林教授在游览后也欣然题诗:“水木清华楼殿新,繁花似锦草如茵。广场兼具园林美,览胜休闲乐万民。”   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约1000多亩,包括有: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西苑、步行街和商贸区等多个子广场。大雁塔广场中以北广场最为著名,北起雁塔路南段,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至广场东路,西至广场西路,于2004年1月1日竣工。其占地面积约为252亩,是定大雁塔南北的中心轴,中央还有音乐喷泉广场,左右两侧分别是“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整个广场的建设将古今文明完美的结合,在现代广场上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唐代元素。我们从北广场出发,由雁塔东步行街向南走去,绕着大雁塔和慈恩寺的外墙,路上可以看到许多精巧别致的工艺灯路竖立在路的两旁,灯柱上还刻写着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灯柱错落有致的装饰在广场的道路两边,时刻在向人们彰显着大唐的魅力与文化。再向东走去就是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西北角竖立着一排石柱,与那些灯柱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些诗都刻在石柱上,脱离了现代元素,更彰显出文化的魅力。游览在这些石柱间,恍如隔世,如同与昔日的大师游园赏景、吟诗作对。   青色的石板路、朱红色的木柱,白墙灰瓦,构成了一幅带有古建风味的美妙景象,体现出整个广场的高雅气质,不得不说大雁塔广场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唐代历史的文脉,为现代城市带来了个性与优势。 在雁塔西苑还能看到一处建筑“雁塔题名”(图一)这就归因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以后,新科进士们就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以此来象征自己的仕途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是对佛文化的完美阐释,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玄奘立式雕像,再向南走就是大唐不夜城。      这条景观大道长约1500米,横贯南北分布着“盛世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经典艺术作品等九组主题群雕”,立体的展现了唐朝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了大唐雄风。大唐不夜城南端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房谋杜断”群雕,由此向北依次屹立着体现大唐文化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雕塑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的雕塑,充分体现了大唐时代文化的璀璨。    (二) 题诗情况汇总 1、数量整理   笔者实地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进行收集,整理得出大雁塔广场上题刻唐诗约一百五十余首,收录不同作者近74余位,灯柱四面皆刻有唐诗,向对面相同,即每柱刻有两首唐诗,但不同灯柱间内容多有重复,广场上且设立灯柱130余个,分布在广场道路两旁。题刻唐诗内容或为诗人为官在游览曲江、慈恩寺时所作,或为与友人结伴同游的赠诗,或为借景抒情的畅怀之作。除此之外,也有反映长安当地民风民俗,寻常百姓生活的写照,题刻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长安景观。   据笔者统计广场上共收录作者有:李峤、宋之问、怀素、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岑参、李泌、李适之、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李端、章八元、孟郊、欧阳詹、王建、王涯、李绛、张籍、雍裕之、卢宗回、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曹著、朱庆馀、刘沧、刘得仁、杜牧、赵嘏、赵璜、李远、许玫、李商隐、温庭筠、张祜、刘驾、罗邺、许棠、薛能、章碣、李迥秀、皮日休、韦庄、徐夤、黄滔、林宽、韩偓、唐彦谦、郑谷、喻坦之、李山甫、秦韬玉、杨玢、熊孺登、卢宗回、皎然、贺知章、荆叔、崔护、韩翃、杜奕、袁中道、曹松、太上隐者、慈恩寺塔院女仙以及无名氏的作品,诗歌多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歌收录最多,共23首,笔者将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收集整理,具体内容见附录一,图片见附录二。 2、广场题刻字体   在广场题刻字体方面,大雁塔广场上题刻的唐诗多为颜真卿、柳宗元的楷书字体,严整规范,用笔刚劲有力。印刻在灯柱上与石柱上的的唐诗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外在的纹路,不仅在展现唐诗语言魅力的同时,向人们描述出了中华文字的独特美。   北广场上还有四座石质的牌坊,四座牌坊均用白麻石材贴面,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门样式,呈现出平衡、稳定、简洁、大气的特点,牌坊题辞用唐人崇尚的字体书写,带有一种大气辉煌的震慑力。 3、周边题刻唐诗调查   在对大雁塔广场的题刻唐诗整理研究后,笔者将其周边的题刻也进行整理,其中就以芙蓉东路和大唐芙蓉园东门的题刻唐诗为例,将其诗歌与大雁塔广场唐诗进行比较,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4、校对正误   在将题刻唐诗与《全唐诗》进行校正中,共发现有三处错误。   其一:作品《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分别有唐代曹著和宋代陈翥两位诗人以此为诗名作诗,广场上所题刻的诗歌,将两位作者的作品混淆(如图一),诗人曹著的作品《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内容为:   渚亭临净域,凭望一开轩。晚日分初地,东风发杏园。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照灼瑶华散,葳蕤玉露繁。未教游妓折,乍听早莺喧。谁复争桃李,含芳自不言。 在大雁塔题刻的唐诗《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的内容为宋代诗人?陈翥的作品:“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映雪犹误雪,煦日欲成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芳景堪游处,其如惜物华。”题刻选材过程中将其匹配错误,误将宋代陈翥的作品题刻在了唐朝诗人曹著的名下。   其二:《曲江红杏》为唐代诗人郑谷的作品,但笔者在搜集过程中发现在广场题刻上将这首诗的作者刻为两位作家,分别为晚唐时期郑谷和唐彦谦(如图二),作者题刻不统一。通过查询《全唐诗》,查证结果为《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为晚唐诗人郑谷所作。   其三:在广场灯柱题刻中,《晦日同苗员外游曲江》的作者为中唐诗人李端,题刻上将其作者刻为杜甫,与《全唐诗》有异。(如图三) 二、 题刻唐诗内容研究   长安在那些风化绝代的诗人眼中算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他们或在终南山闲居,或在秋波泛起的渭水河畔赏景畅游,或在长安酒肆中“与尔同销万古愁”,或在长安东门外的灞桥依依不舍地别离,或置身于依山傍水的的曲江,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一切的景物都牵动着诗人的情思,为诗人的创作提供灵感。 (一)应制诗   曲江是当时长安的游赏胜地,长安明媚的春光,三分之二就被演绎在曲江,曲江可谓是“空山之泺,旷野之湫”。[3]曲江之美,重在“曲”字,张礼《游城南记》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不见底。”[4],正因这里的曲径幽深而更加深得游人喜爱,前来此处观赏驻足。当时在曲江附近还设有许多的阁楼、亭台、游乐设施,与自然景物映照着,显得格外美如画作。在曲江的南岸就是芙蓉园,是当时皇家的游赏之地,皇帝宴群臣就在曲江,游园赏景、访春宴饮也都离不开曲江,长安百司衙署还特为百官专门在曲江周围修筑“廨署”,以方便官员在曲江游园。   当朝天子附庸风雅,在游宴上喜爱带领有学识的才子一同前往,在宴会过程中,才子们都会作诗咏句,有的是歌功颂德,有的则是抒发内心情感。应制诗多是对当时宫廷文化生活的一种记录,因为他们的创作多是以皇帝为创作的中心,因此皇帝的审美创作态度对当时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唐时期诗人李峤《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曰:“年光竹里遍,春色杏间遥。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 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今日陪欢豫,还疑陟紫霄。”这首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中宗驾临芙蓉园时,该诗生动的描写了当时曲江的美丽风光,飞花伴着蝴蝶起舞,动听的曲调随着娇莺恰啼,连蝴蝶、娇莺都带有欢愉之感,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更是不言而喻的。   初唐时期另一诗人宋之问的应制诗《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曰:“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作者与李峤相同,都是中宗时期的诗人,作者描写的是重九与中宗一同游慈恩寺的景象。全诗描绘出了游览慈恩寺的场景以及帝王出行的景象,字里行间展现着唐朝的雍容华贵。初唐时期诗人李囧秀也有此类应制诗,他的作品《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诗曰:“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言从祇树赏,行玩菊丛秋。御酒调甘露,天花拂彩旒。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与其他应制诗相同,作者在此展露自己的文采,为的就是能够使得龙颜大悦,但文中通过沙界、王塔、金绳等词语,使得全诗的内容更加祥和、从容,“同此庆时休”更是显现出了当时唐朝是怎样的一个太平盛世。   广场题刻中盛唐时期诗人王维也有应制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曰:“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记录了天宝年间,唐玄宗上巳节驾游曲江的场面。诗中“祓禊向中流”体现出了在当时有上巳节这一天临水洗濯的习俗,他们希望以此来祛病延年,这是当时的一种说法,今日早已消失。在天子出游的队伍中有“画旗”指代的就是仪仗中所绘有日月龙纹的旌旗,“春服”是当时百官的服装,在不同的季节官员们的服装也是有区别的,大概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制服”这一概念,句末则是对帝王的称颂。王维将当时帝王出游的场面用华丽的词藻描写的雍容华贵、盛大壮观,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一些文化习俗。 (二)节日题诗   曲江在当时已是一所面向公众的园林景区,平日里就游人众多,到了节日更是热闹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在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进行整理时,三分之一的诗歌都是对节庆活动的描述。在当时,最重大的三大节日就是中和节、上巳节和重阳节了,如恰逢上这些节日,长安城内可谓是万民同乐。皇上会赐宴曲江池,百姓也会前往曲江游玩,这在唐诗中也都有应征,如“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   曲江在当时可是长安百姓节日的理想去处,而在这些节日中,因寒食与清明节相距较近,且气温舒适、正值仲春、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往往会吸引到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景、插柳泛舟。薛能《寒食日曲江》曰: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李山甫《寒食》曰: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