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模拟
地表
径流
冲刷
下大冲
流域
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
流失
特征
模拟地表径流冲刷下大冲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氮和磷流失特征
: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已成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途径,研究其流失特征及影响因子是减少水体污染的有效方法。在野外,利用径流槽模拟地表径流产生条件,通过测定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硝氮(NO3--N)和可溶性磷(DP)输出总量及其浓度的变化,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的雨强条件下土壤中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说明:径流中氮、磷的流失随降雨时间的增加呈现升高再降低最后维持平衡的过程;径流中磷流失量与土壤中磷素的含量成正相关,而土壤中无定形铁的含量那么与径流中各类氮素的流失成负相关。这可以为农业和环境科学提供根底资料,为采取针对性的农业和环境管理措施以减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表径流;径流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流失;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P334+.2文献标识码:A 土壤中氮、磷的流失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同时输出的氮、磷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非点源污染【1-3】。大量研究说明,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模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过量的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4】,因此,从流域尺度上研究氮、磷的流失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科学地了解和掌握不同流域降雨径流携带氮磷营养盐的输出特征, 已成为流域营养盐入湖总量控制管理中的最根底性研究工作, 获取的根底数据不仅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流域模型研究的根底, 而且也是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参数的重要依据【5】。 对于氮、磷流失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利用较长时间的实际观测和定量分析,建立地表径流量与径流中氮磷含量及流失量的相关关系,或是利用野外或室内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有关参数以开展定量研究。但实际观测具有花费时间长,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数据记录困难等特点;野外模拟降雨试验不受天气影响,能够控制雨强,记录方便,但是模拟装置通常较为笨重,难以适应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实验且携带困难;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耗时较少,记录简便,但因将土壤带回室内很难保持其原有的自然特征,所以操作技术上困难很大。本领试验结合以上三种试验方法特点,设计出一款便于野外实验,易携带,操作简便的模拟装置径流槽,既可以适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又可以保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径流实验。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对于氮、磷的流失多是针对于农田土壤,而且多是进行单一元素的研究,对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磷流失研究却是不多,本文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N、P流失特征。试验选择在距离贵阳市区25公里的红枫湖镇大冲村进行,采用野外模拟试验方法,通过对径流槽内土壤实施人工浇灌,记录不同梯度水量所产生的径流量以及分析径流中的TN、TP、NH4+-N、NO3--N、DP,再与实验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根本概况 大冲村地处贵州高原中部(东经105°55′~106°30′,北纬26°07′~26°39′), 红枫湖上游,海拔高差在1280.0~1350.0m之间,属喀斯特丘陵谷地。在村的东南部喀斯特出露面积较大,发育了石灰土,而在村的西北部为喀斯特黄壤覆盖,发育了酸性土。大冲村属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四季清楚,雨量充分,年降雨量1192.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实验在一个完整的小流域内进行,流域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朴树,杉,檫树,马尾松,香樟等;农田植被包括水稻,玉米,蔬菜等。土地类型主要有混交林地、疏幼林地、杉木林地、坡耕地、梯坪地、水稻田、菜园地、居住地、水域等。本研究在混交林地、疏幼林地、杉木林地、坡耕地、梯坪地、菜园地(以以下图表中均依次简称为HJL、SYL、SML、PGD、TPD、CYD)上实验。 1.2 实验设计 在上述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选取典型代表性样地,用径流槽模拟地表径流冲刷表层土壤。径流槽(图1)用3mm厚的铁板制作,长50cm,宽15cm,高10cm,上下无底面,长方体的一端距离底面5cm处有一突出的径流收集管,另一端上部有伸出的接水槽。当人工浇灌模拟地表径流时,水可参加接水槽中流向小区,模拟地表冲刷,经过小区的径流由径流径流收集管导入采样瓶中。 图1 径流槽示意图 实验时,首先将径流槽均匀的打入土中3~5cm处,使径流槽底端的径流收集管与土壤外表平行,保持径流槽形状不变以及径流槽中的植被、土壤不被破坏,将采样瓶套在径流收集管出口处。用量筒量取50mL水,在10秒钟内匀速从接水槽倒入径流槽中,模拟径流对表层土壤的冲刷,等水分完全渗入和流出小区后,把水样放在2℃条件下保存待测。接着再量取100mL水在同样时间内参加径流槽中,模拟径流对表层土壤的冲刷,用采样瓶收集地表径流。此后每次增加50mL加水量,使模拟地表径流冲刷成一个梯度,直至小区产生的地表径流到达500mL,实验结束。实验设置3个重复。在实验时,在小区周围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理化性质。收集到的地表径流用来测定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可溶性磷(DP)。其中,TN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P用过硫酸钾钼酸铵分光光度计法,DP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NO3--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采用纳氏试剂法测定(文献)。采回的土壤样品首先风干,研磨过筛,测定其中主要理化性质(表1)。实验时间为2023年9月。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污染物输出总量差异 2.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总氮(TN)输出总量的比较 如图2所示,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类型径流中总氮的流失总量混交林、坡耕地最多,其次为杉木林,然后是菜地,接下来为梯坪地,而疏幼林地表径流中总氮的流失量那么为负值,即径流中流失的总氮含量低于所加水中的总氮含量。 总氮量流失最多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混交林、坡耕地和杉木林,坡度均相对较大,这说明坡度对于总氮的流失影响较大;而菜地与梯坪地,地势较平缓,但菜地外表土壤孔隙度较小,产流较快,使得其流失的总氮量相对较高。 图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TN量比较 2.1.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氨氮(NH4+-N)和硝氮(NO3--N)输出总量的比较 由图3及图4可以看出,氨氮与硝氮的流失量与总氮呈现类似的规律。对于氨氮的输出奉献,混交林最高,其次为杉木林,梯坪地、菜地和坡耕地的流失量根本相同,疏幼林仍表现出负输出。其中,混交林高出杉木林2倍,高出梯坪地、菜地和坡耕地接近4倍。对于硝氮的输出量,混交林>杉木林>菜地>梯坪地>坡耕地>疏幼林。 图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氨氮总量 图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硝氮总量 2.1.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总磷(TP)、可溶性磷(DP)输出总量的比较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总磷的流失量与总氮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同,其中菜地中流失的TP最多,超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8~10倍,而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TP的输出量那么差异不大。 图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TP量比较 图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DP量比较 而可溶性磷(DP)那么表现出与总磷(TP)相一致的流失特征(图6),其中菜地中输出的可溶性磷含量最高,而其他几种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由于径流中的磷素形态可以分为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即表现为DP/TP,混交林为0.58,梯坪地为0.05,疏幼林为0.28,菜地为0.71,坡跟地为0.03,杉木林为0.06,结果说明:菜地中70%的磷素是以溶解态磷的形式流失,而混交林中溶解态磷与颗粒态磷的流失量相当,疏幼林、梯坪地、坡耕地以及杉木林中流失的可溶性磷的比例相对较少,即这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流失的磷素更多的是颗粒态的形式输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