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构建
和谐社会
方法论
思考
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加强理论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坚持非均衡开展、协调非对抗性矛盾、树立非线性思维,对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均衡开展是实现社会总体和谐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开展是一个否认之否认的辩证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事物开展的过程中,总是由局部突破再到整体变革,在整体平衡的根底上再实现新的突破,如此循环往复。按照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开展的规律,在经济社会开展过程中,非均衡开展是绝对的,而均衡开展那么是相对的,是从非均衡开展到均衡开展,然后到新的非均衡,再到达新的均衡的循环动态过程。正确认识和坚持非均衡开展战略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任何差异的社会,也不是各方面绝对均衡开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并不等于平均主义,也不等于“大锅饭〞,更不等于均贫富。和谐社会允许差异的存在,并不断调节差异,使差异控制在社会各阶层能够容许的限度内,到达社会的真正和谐。
我国是一个自然禀赋差异较大的开展中国家,我们在这样一个根本国情中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着眼于社会的总体均衡以到达理想的和谐,更要理解地区间差异的客观性导致的非均衡的不可跨越性。既然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应当成认这种差距,并利用这种差距释放生产力和创造力,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动力和根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开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摒弃非均衡开展的。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我们要着眼于缩小区域之间开展的差距,统筹整个社会的均衡开展。但在实施以区域协调为目标的均衡战略中,仍然要运用非均衡开展思想,重点推进、分步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既要防止片面强调均衡而导致的低效率,又要防止过分非均衡而导致的两极分化,使区域经济在“适度差异〞区间运行,实现从局部非均衡开展到整体均衡开展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的总体和谐。
二、非对抗性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那么,是一切事物开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开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矛盾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个方面,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根据事物的具体开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非对抗性的,而开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那么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开展成为非对抗性的。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也并不意味着一切矛盾的消除,和谐社会同样存在矛盾。我们要通过社会平衡和协调机制,不断解决和消除对抗性矛盾,促进非对抗性矛盾的运动开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协调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因为有矛盾,才需要和谐;因为社会呼唤和谐,才需要协调矛盾。我们既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充分认识到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体。中外开展的实践说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地消除社会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矛盾得到缓解,但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开展失衡、地区开展差距过分扩大、价值道德观念扭曲等新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这些矛盾的共性是,都属于根本利益一致的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在矛盾的表现方式上可能出现局部的群体化、剧烈化、复杂化的态势,究其性质仍不属于对抗性矛盾的范畴。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矛盾主体的非对抗性并不意味着其对社会结构不存在潜在的破坏性。如果协调不当非对抗性矛盾,也可能产生一些对抗性因素,其能量逐步积蓄起来,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甚至向对抗性矛盾转变,从而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形态。之所以称之为“良性〞,是因为在和谐社会中存在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这个机制能够积极地将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使社会冲突与社会对抗通过妥协转化为合作与互助,并协调非对抗性矛盾,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和谐开展。因此,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运用制度、机制的力量将矛盾钝化、缓和,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调动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
三、用非线性思维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割裂性。协同认识论认为,人类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和精神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问题,在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的现实中,局限于线性思维是极其危险的。复杂系统的探究方式需要有新的认识论作为理论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单极因果性可能会导致教条主义、偏执主义和空想主义。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具有非线性思维能力。
非线性与线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线性强调原因与结果的对称关系,是将整体视为局部的比例放大,将未来视为近期变化趋势的自然延伸。非线性那么强调原因与结果的不对称关系,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复杂多变的,整体不再简单地等于局部之和。非线性思维与线性思维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其根本区别在于,线性思维是一元化的、单极因果的思维方式,而非线性思维那么是多元化的、发散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经济时代和某些特定的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单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路径选择狭窄、意识形态绝对化,以线性思维思考和判断并处理社会问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应用空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开展的局面更复杂,对领导开展树立非线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意识形态领域看,当前我们面临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四个多样化〞。从经济开展领域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经势不可当地融入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便捷化、虚拟化,同时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从社会矛盾方面看,矛盾成因的复杂性加大,往往既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利益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如果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入手,采取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去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就不能全面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开展趋势,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导致事倍功半。
用非线性思维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运动的、调整的、不断择优的非线性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的系统思考,考虑各种可能性。比方当前公众非常关注、争论比拟剧烈的提高公园门票价格与市民共享公共资源的问题,开发水电缓解能源紧缺与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负面影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开展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开展的关系,等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这些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的是一因多果,有的是一果多因。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根据本地实际,权衡利弊,详加考察,综合论证,斟酌得失,把一种变动给社会带来的各方面后果考虑清楚,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正确路径对矛盾和社会事务进行调整、控制,提高领导开展的艺术性,充分化解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前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