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人文素养是改变德育的关键因素.docx
下载文档

ID:1661926

大小:23.43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人文 素养 改变 德育 关键因素
人文素养是改变德育的关键因素   摘 要:学校德育应改变说法,姑且称之为教育,对人的教育。教育者千万不要“唯分数论〞,应重新廓清对德育的认知,前提是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不受闭门造车的所谓专家的影响,耐住寂寞,潜心研究,针对自己手中具体的受教者,用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在更高的角度去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德育 教育 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可以说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如果希望早一天向合格的世界公民看齐,那必须尽早地意识到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并逐步缩小这种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教育,在于在教育进程中如何提升教育个体的人文素养。尽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局部,但最终影响受教者的还是首推学校教育,毕竟,一个受教者将在学校至少接受9年以上的教育。  严格说来,学校教育习惯称之为德育,所以学校有德育处,有德育工作者,于是学校的教育往往畸变成了德育处和班主任抑或德育工作者的事,甚至成了他们的专职工作。由于提法的误读,一局部教师形而下地认为德育的事与教学无关,而教育学生便成为少数教师心目中可有可无的事。从中考高考的升学状况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所谓三流四流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所谓“差生〞或“学困生〞比比皆是,在一个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的大环境下,即便是德育工作者,对一个学生的评价首先还是从学习状况出发,比方课堂状况如何,作业情况如何,学习效率怎样,考试成绩怎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者给予受教者惯性的说教后,往往会不自觉地最终回归到学习上去。无论是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还是后来倡导的素质教育及至今天流行的新课程理念,一路走来,最终评价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的现实根据依旧是——升学状况。现在不再是看升学率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升学率极高的时代。现在要看的是中考有多少人能进入市县的一流高中,高考有多少人能升入重本,最好能多几人进入北大清华。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这样一种亘古不变的评价机制下,学校教育成为最机械化的“生产〞,所有的“产品〞都是同样的“模具〞定制出来,哪里还有一点个性和创造性可言?可以毫无讳言地说,走出中小学校园的学子们也许连根本的为人之道都没有学会,于是,往年社会出现的“小悦悦〞事件,最近大上海出现的钞票散落众人哄抢的事件以及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怪相层出不穷便缺乏为奇了。人们一方面在慨叹世风衰微,人心不古,信仰缺失,私欲泛滥的同时,一方面又在为一己之私——个人、小集团的利益而放弃教育的大道。  在目前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到底该如何去从事教育工作,面对考试成绩较差,读书兴趣一次次受到重创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廓清两个认识,一是从各种五花八门的空洞的说教理念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二是秉承传统教育之大道,从儒道文化中找到一点育人之根本,耐住寂寞,潜心研究,少言名利官位,多做育人之事。从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出发,有那么一点兼济苍生的情怀,那么德育的范畴将会变成坦途,而不会囿于狭隘的德育论中,育人也将变得是一件极为快乐的事。  笔者从教已有二十多年,当班主任也快二十年了,遇到过各型各色的学生,但都不是能上重本的学生,甚至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还有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但他们是不是走入社会就一无是处呢?记得有一个陈姓孩子,在一个老牌市级重点念完初中,中考远远不能上该所高中的分数线,于是只好来到三流四流的学校就读高中,他在我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又一次与一位好朋友发生冲突,把别人打成轻微的脑震荡。当时我发现该生极有文学天分,演讲口才不错,于是就鼓励其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活动,尽管其数学几乎从来未上过30分,但我一直把他当着有潜力的学生,果不其然,后来他考入本科,大二时就出版了一部美术著作,毕业后又连续出版了五六部作品,同时开起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另有一个祝姓女生,长得眉清目秀,却有点压抑自己的个性,不知其父母是否离异,她不说,我也不问。该女生喜好文学和写作,尽管其数理化极差,但她在我心目中依旧是优等生,鼓励其参与各种征文活动,终获得市一、二等奖各一次,写作激情燃烧起来时候,刺激其文史哲的综合学习,并决定其大学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毕业进入移动公司,主编内刊,据说获得老总的好评。还有前年的一赫姓男孩,家庭殷实,脾性极差,容易冲动,高一受过处分,分科后进入我班,第一周就把别班一个女生打哭,为此又将会受到处分,我问清事情原委后,知道他不是成心。我让学校交给我处理,最后双方风平浪静。尽管高考他连专科都未考上,但他本人以及他的父母还是把我全家接到南山农家乐耍了一天,他父亲说:孩子说老师从来没有看不起他,我们也感觉到你当他班主任之后,他慢慢变得有礼貌一些了,更懂事一些了……  严格说来,我确实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学困生〞讨厌不起来。他们绝大多数从小学到初中,因学习成绩不佳长期处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地位,有极强的挫败感和自卑感,他们仅存的一点自信自强精神被一次次的考试所削减,可能最后连起码的人格也消失殆尽。由于评价观念的大失水准,他们的比成绩更重要的因素如团结协作乐于助人动手能力等优势完全自我掩埋了。这些孩子一旦激发出他们的优势,进入社会之后也是一股构建良性社会的生力军。我一直认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放弃这些孩子。  首先必须做的是如何提升教育者本身的文化品位。无论是孔孟的“仁政〞还是老庄的“清静无为〞,无论是韩非子的“法治〞,还是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是叶圣陶的“习惯〞说,还是陶行知的“真人〞之说,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教育者多少都必须知道一点了解一点,专业学科教师懂得的不仅仅是专业,如果欲做有一点成就感的教育者,还必须做一个杂家。这不仅会使你在教育学生时找到更多的途径,得到更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生面前塑造自我形象,彰显儒雅之风。教育者有了更多的见识,有了更广的视角,看待受教者便会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人〞看待,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言的材料到你手中,就看你手中的刻刀如何雕塑了。如果见识短浅,思想狭隘,唯成绩论,那么“朽木不可雕〞之感慨油然而生便缺乏为奇了。  其次必须有一颗热爱教育的丹心。不可讳言,有的教育者走进教育行业是“误入歧途〞,他们本身并不热爱,至多是把它当着一种职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甚至把它作为进入其他途径的跳板,别的不管,当今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有几人还留在教育战线的前缘?他们的说教有多少能带入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而发挥成效?真正的教育者必须耐得住寂寞,潜心阅读一点传统文化经典,熟悉世界教育开展的格局和脉搏,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研究每一个受教对象。做到心中有经纶,眼中有学生,手头有方法。如此这般,教育者就会游刃有余,受教者便会受益无穷。或许陶行知先生的泣血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育的名利场中亟需再次吼响。  第三,站在更高的角度,肩负起民族的责任感。这一点当然不是强迫性输入到每个教育者身上。责任感的提升绝不会因为师德师风的大力宣讲而使得人人自觉,它更多的是靠教育者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如果每个教育者在大学期间已经自觉地通过文化品位的提升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并有了那颗执着于教育的丹心,培养起了一种使命感、责任感,那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就不是说教,而是现实的身体力行了。纵观世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到底如何,为什么在国际舞台颇受非议,甚至受到歧视,排除他们的一些偏见,难道我们自己没有过失吗?一些充满假大空的元素难道别人没有耳闻目睹吗?  而这一切,笔者固执地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如果每个教育者真正认识教育,懂得教育,那么对未来就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半个世纪。诚能如此,多年之后,教育就会彰显出它的伟大的力量,并改变国人的素质,为进入世界强手之林立下赫赫功勋。  总之,要使学校德育走上新台阶,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如何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如何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去熏陶受教者,将成为德育的关键所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