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冬训学习材料之三范文.doc
下载文档

ID:1660135

大小:26.50KB

页数:1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冬训 学习 材料 范文
冬训学习材料之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三戒〞 一戒急于求成,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阔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开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患群众。 二戒简单化,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开展的中心地位。我国农业的现有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强农业根底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品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开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生产开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等都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长期任务,但村容村貌的改善倒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搞一番突击,来一个旧貌换新颜,是一些热衷于“政绩工程〞的人的轻车熟路。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村容村貌建设。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和条件,非常重要。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单打一,应当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村建设。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政府那么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根底。“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气氛,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开展获得不竭动力。 新农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根底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继续过去行政命令的老方法,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理论界] 新农村建设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向城市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农村根本建设优化论坛〞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 “中国有8亿多农民,5亿多城市居民。假设有一个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里,就减少了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增加了一个消费者,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了。〞林毅夫解释到,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惟有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出来的劳动力一方面由农产品供应者变为产品需求者,另一方面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地增长。 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韩俊对上述观点也表示认同。他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缓解了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兴旺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重要实现形式。农民转为市民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惠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公共效劳体系,引导在城市稳定就业、长期生活的农民逐渐完成由农民向工人、村民向市民的转移。要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使农民在城乡之间能够“双向〞流动,防止进城农民失业又失地,变为城市贫民,形成贫民窟,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开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充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认为,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9亿人,充裕劳动力1.5亿人,每年还要新增600万人。由于农村现有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劳动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解决的主要方法是逐步把充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同时应注意到,由于城镇劳动力也在自然增长,城镇的就业岗位有限,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逐步进行,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转移人口为900万人。 [新建议] 摆正建设新农村 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 要认识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开展了,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为反哺农业、带动农业提供经济根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农村的开展和农民的增收,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高度兴旺的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反哺和带动。今后我们要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化、城镇化。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首先,建设新农村的首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既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和劳动力支撑,又可以拉动消费,增加工业企业收益,加快工业化步伐。其次,新农村建设强调统筹城乡开展。通过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开展,可以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推进城乡制度的一体化。这既有利于城乡经济开展与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夯实城镇化开展根底。 国家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城镇化的根底上,而城镇化又必须建立在农村开展的根底上。没有农村的开展,城镇化就失去了支撑。有人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的开展资金和农民的廉价土地,主张放慢城镇化步伐。也有人认为城市化才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违背现代化的规律,进而主张把城市建设好,把农民转移到城市就行了,不一定要搞新农村建设。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中国既要顺应经济社会开展规律,借鉴兴旺国家的经验,更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开展道路,绝不能把城镇化和农村开展对立起来。 主张放慢城镇化步伐是违背规律的,而主张放弃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显然也是脱离中国实际的。试想一下,我国有13亿人口,且每年还要增长千万人,要把他们都转移到城镇谈何容易。即使我国现代化再兴旺,农业依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农村依然是祖国河山的重要组成局部。再进一步说,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而我们又不可能完全等到高度城市化以后再来建设农村。因此,为了防止农村开展滞后拖城市后腿,为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开展,我们必须在城镇化开展的同时兼顾农村,实现城乡同步建设、协调开展。 [新视野] 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怎么“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开展道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人均耕地数量同兴旺国家比相差甚远,而且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一些田地特别是南方的水稻田根本上还是使用手工工具耕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推广西方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农业模式是不现实的。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能够通过科学的种植和管理培育出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就是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的前途在于:开展机械化大农业与劳动密集型的园艺小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机械化大农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的园艺小农业,特别是绿色生态农业。提供绿色产品的生态农业,估计将是未来的主流农业,我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应当在开展机械化大农业的同时,扶持和鼓励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园艺小农业,重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机械化大农业,目的主要在于求效率、要高产。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园艺小农业,目的那么在于求质量、要增值。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现代化大农业的情况下,我国积极开展精耕细作的园艺型绿色农业,可以赢得比拟优势,进而赢得竞争优势。 [域外 ] 韩国的“新村运动〞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对儒家文化的共同体认,使得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农村建设经验更具可借鉴性。“新村运动〞一时炙手可热。但是,“新村运动〞的真相究竟如何?特编发此稿,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韩国“新村运动〞。 1970年4月22日,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旱荒对策会议上发起了“新村运动〞。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全韩的全方位社会改革运动。但是,新村运动除了农村以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取得成效。1979年11月朴正熙遇刺身亡,新村运动急速落幕。 起因: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开展。上世纪73年代,韩国推行了两个五年经济开发方案,启动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展。同一时期,由于政府无视农业和农村的开展,结果造成农业和农村的严重落后。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方案(1962-1966年),全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和工矿业增长率分别到达7.7%和14.1%,而农林渔业增长率却不过5.1%。到了第二个经济开发五年方案,这样的差距更严重,全国GNP增长率和工矿业增长率分别到达10.5%、20.3%,而农林渔业增长率反而下降到2.3%。 此外,1973年,农户收入超过城市家庭收入,但到了1970年,反而减少到城市家庭收入的70%。农业的相对落后导致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缩小和粮食进口外汇的浪费,威胁到工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对这些严峻问题,韩国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村运动〞。 在新村运动之初,政府为了让居民自愿参与,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但到了1972年,工作内容扩张到增收和精神启发,继而转变成“政府主导〞。政府强化了各级公务员的职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道(相当于省)-市郡(相当于县市)-面、邑(相当于乡镇)],要求各级公务员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新村运动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根底设施投入增加、福利、环境改善、精神启发和城市与工厂建设。1973年-1974年的投资集中在根底设施、福利和环境改善方面。在其后几年,政府发现,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增加,就不能保障居民参与农村建设,所以工作重点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从1977年起,政府强调村容村貌的建设。 在新村运动之初,大局部投资由普通居民来承当。比方1971年的居民负担比政府投资多了两倍,1972年的居民负担增加到总投资的83.7%。为了引导村与村之间的竞争,政府采取了“拣选支援〞的战略。但随着政府主导作用的强化、农业生产根底设施的完善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政策的实施,投资财源逐渐转变为政府承当。 成果: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这场实施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新村运动,旨在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的根底设施建设,主要成果包括农村道路建设、农民住房改造、自来水设施建设、农村电气化、农作物高产新品种的普及、乡村礼堂建设以及大规模培训乡村领导人。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1971年,新村运动刚开始时,全国80%以上的农家都是茅草屋,马路、桥梁、渠道、供水设备等根底设施也都落后不堪。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根底设施,政府推进了房屋改造、道路铺设、桥梁修建、给水设备建设等项目,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方1970年农村电力供应量不过24%,到1979年到达98%。这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果。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根底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到1979年,农村道路建设超过当初目标,到达61201公里。通过推广高产种子,农家经济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同时还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并增产粮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据统计,1970-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