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福建
小城
连江
范文
天道酬勤
福建小城连江
姚力
翻開福建水系图,你会发现福建第一大江——闽江,从三明市境内的严峰山西南坡跌宕而下,自西北向东南,一路浩浩汤汤而过,至福州注入东海;接着,将目光上移至地处闽江口北岸的福州下辖县连江,你又会发现,源自宁德古田县鹫峰山脉的闽东独立水系——鳌江,穿连江而过,汇入东海。
由此可见,闽江与鳌江这两条大河,都与连江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江海交汇之处,咸水与淡水交融,肥沃了江口的滩涂,也滋润了连江近海的海洋资源。这样得天独厚的江海资源,不仅福建罕有,就算放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正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那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连江人自古就以渔业为生,及至今日,连江的渔业产值已占到全县第一产业总产值的9成。
海洋为田“鲜〞字当头的渔家生活
与许多地方动辄多日甚至数月的远海作业不同,连江的渔业更倾向于近海捕捞。丰富的滩涂资源让连江人不需要远去千里,在家门口便可以淘到来自海洋的馈赠。以位于连江县东南沿海的晓澳镇为例,其境内的滩涂资源在县内数一数二,花蛤、紫菜、缢蛏等海产品的产量位列全县之冠,镇中的百胜村还被人们赞为“缢蛏之乡〞。每及盛夏至秋季,晓澳人便迎来收获的季节:当潮水退去,渔民们踏入滩涂深处开始劳作,有时规模可达数千人;当潮水上涨,他们又会带着刚挖出的缢蛏退回码头,那场面着实算得上蔚为壮观。
正因为连江的滩涂辽远广阔,所以不光是渔季,就连平日里渔民们“讨小海〞的场景,也堪称“盛况〞。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是孩子也要在潮落时分,去浅滩、内海、岛礁等区域,挖点鱼、虾、贝、藻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有时甚至连学校的上课时间,也要随潮汐潮落而变。如果说福建省内的另一大滩涂——霞浦北岐滩涂因旅游、摄影而闻名遐迩,渐渐褪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成为一处声名在外的风景区,那么连江滩涂那么因为长期默默无闻,反而保存了诸多当地居民的原始生活形态。
当然,滩涂并不是连江人以渔业为生的全部资本,所谓“舟楫为马,海洋为田〞,来自海里的丰富渔产也是连江渔业的重要组成局部。位居连江东端的黄岐半岛,是县内的海鲜最优产区,岛上百姓几乎世代逐鲜而居,过着“鲜〞字当头的渔家生活。在当地少年的记忆中,小时候随父母出海,总能尝到即捕即食的海鲜——无需任何高超的烹调手法,滚水里一汆,再加上几滴香油,就成了一锅妙在鲜活的美味。历经风浪讨得的渔获,带着大海的气息,自有不可言说的天然鲜味,但却经不起长途运输,也不宜长期存放,所以黄岐人又使出了“锁鲜〞绝招,将各式海鲜做成更易于保存的鱼丸、鱼面,使得来自大海的鲜味可以走遍全国。
连江人烹制海鲜,多采用生炊与鲜蒸的手法,这样能保存海产最原始的鲜味。但与此同时,这两种手法又会使菜色显得过于简单朴素,往往会让那些吃惯了浓油赤酱、麻辣菜式的外省人感到无从下口。然而,“真香定律〞总会在此时发挥作用,食客们常常一抬筷,便再也停不下来,直到扶墙而出——海的味道,真是鲜得一塌糊涂。
丰富的近海渔业资源,不仅让连江人养成了逐鲜而居的生活方式,也催生出独特的渔船彩绘艺术。事实上,出于对平安性的考虑,我国相关法规及国际上的海事公约都规定了,远洋作业的大船必须保持统一色调,但针对近海作业的小船,限制相对较少。连江拥有数量庞大的近海作业小船,船体上均绘有色彩喜庆的海货图案,比方带鱼、黄瓜鱼、梭子蟹、对虾等,有的小船还会写上“万吨鱼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桔祥话语,寄托着渔民对渔业丰收的美好期盼。
“中国版拉斯佩齐亚〞亦静亦动的奇达村
在中国人的固有认知中,“鲍参翅肚〞是高档食材的典型代表。但在“中国鲍鱼之乡〞连江,作为珍馐海味的鲍鱼,却展示出了平易近人的一面,这得益于当地兴旺的鲍鱼养殖业。据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连江的养鲍总量超过了27亿只,占全国鲍鱼年产量的近3成、福建全省鲍鱼年产量的6成左右。
不同于“乘风破浪讨鲜货〞的海上捕鱼,鲍鱼养殖需要时间的打磨,也考验着渔民的耐心与细致:普通鲍鱼从下苗,到喂养,再到收成,大都要等待一年的光阴,品质上佳的九孔鲍那么需要两年;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假设是哪个网箱中出现了一只死鲍鱼,那么这整箱的鲍鱼都会受到影响并很快死去。
位于黄岐半岛中部的安凯乡,是连江鲍鱼养殖业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安凯乡中,那么要数地处乡北侧的奇达村鲍鱼养殖户最多。不过,如今作为连江境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奇达村的名气早已和鲍鱼养殖业脱了钩,反倒是因为“中国版拉斯佩齐亚〞“中国十大摄影基地〞等称号而为人所知。
奇达村背山靠海,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一直以来较少受到外界打搅。2023年,随着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上映,作为影片取景地的奇达村,逐渐走入群众视野。而后的短短几年间,这座原本平静的小渔村,凭借着绝美的山海风光,吸引来一众摄影爱好者,同时也积攒了不少名气,但村中的居民却没有因此变得急躁,而是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渔家生活。
如今,在奇达村恣意行走,总能看见晾在民居前的渔网、正在编织网绳的渔女、码头边排队卸货的渔船……假设不是偶然瞥见墙面上有些褪色的潜水工程广告,很难把眼前安静的渔村景象和热门旅游景点联系起来。当然,人们还可以登上村后的白云山顶峰——旗冠顶,俯瞰奇达村全景,除了饱览山海交融的大美风光,还能看到近海处次第排开的渔排和网箱,一艘艘渔船不时地穿梭其间,一派繁荣景象。
在现代人眼里,奇达村是一处飘逸灵动的海上桃源,然而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渔村,也曾经历过沉浮岁月。尤其是明朝年间,由于地处闽江口北岸,连江饱受倭寇海盗之苦。因此之故,明政府下令在连江沿海地带,大量修筑防卫工事,用以抵御侵扰。奇达村现残存的局部古城墙,就属于明代浩大海防工程的一局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当时奇达村分内、外两局部,每次海盗来了,城内百姓或能幸免于难,但城外的居民却不免被洗劫一空,乃至性命不保。如今,这些城墙早已丧失了当初的功用,也看不出旧时崇墉百雉的气势,然而当人们触摸着饱经岁月沧桑的城砖,仍然会禁不住泛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从妈祖到玉皇三太子生生不息的海神信仰
在福建,但凡与海有关的地方总少不了妈祖信仰,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当时的福建莆田,有个名叫林默娘的热心人,她平日里常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却在搭救遇险船只的过程中遇难,年仅28岁。随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专门修建了祠堂,供一方百姓祭拜。后经南宋、元、明、清四朝的10余位皇帝的敕封之后,林默娘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并被奉为“海神〞,而供奉妈祖的习惯也随之成为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信俗。2023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连江的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全县至今仍保存着近20座妈祖宫庙。其中修建时间最早的,是始建于元延佑年间之前、迄今至少有700余年历史的城关妈祖庙,其原址位于城关龙西铺〔今县城西南街魁龙桥一带〕,后于清乾隆年间两度迁址、数次修缮。今天的城关妈祖庙矗立于鳌江边,庙里的东廊壁上,并列镶着4通清乾隆年间的石碑,其碑额文字为篆体,碑体那么以楷书清晰地记录下了这座宫庙的迁址、修缮史。
比起因历史悠久而闻名的城关妈祖庙,始建于明朝末年的茭南妈祖庙更具传奇色彩。相传,当年苔箓镇茭南村刘氏系的元祖宗亲——刘那么公,乘船经黄岐半岛最东端的北茭鼻时,不幸遭遇海难,随行者大都落海身亡,而刘那么公身上的妈祖圣母灵符竟于此时显灵,保佑其逃生上岸。逃脱生天的刘那么公感念在心,遂在江南岗〔今茭南村〕设立了妈祖神牌祭拜。后来,历代信众以妈祖神牌为根底,不断扩建、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茭南妈祖庙。
有意思的是,除了妈祖这一共同信仰之外,黄岐半岛的许多妈祖庙还承载着连江人独有的另一种“海神信仰〞,即信奉神话故事中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的玉皇三太子。每年正月,当地人会在妈祖庙内为海神供奉香火,到了元宵节前后还会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游海神灯〞,以求渔获丰富、平安桔祥。
正月初四是渔家“开彩〞的日子,此时离元宵还有一段时间,但渔人们早早便开始采购各种材料,为5天后的“天辰日〞做准备。这一天,人们会按照民间传说中海神的头部形象,制作巡游花灯:首先用毛竹做出大致框架,然后用竹圈套固定型,并在其外部裹上光纸;接着,用颜料或剪纸描绘、拼贴出海神的五官;最后一步是用各色玻璃纸、丝绒彩球及彩灯等装饰材料,制作出工艺相对复杂的头冠。
到了正月十一日的“上纸夜〞,人们会备上供品,并焚香、点烛、放鞭炮,以示恭迎“海神〞,为期7天的“游海神灯〞活动,也就此拉开序幕。活动期间,海神灯会于每天日落后,在牌灯队和彩灯队的簇拥下走街串巷。巡游队伍所到之处,鞭炮串在空中飞舞爆响,缤纷璀璨的烟花冲天绽放,烟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漁港,一时竟盖过了海风的咸味,劳作了一年的渔人们那么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接着,时间来到正月十七日,此刻活动已接近尾声,渔民们会抬着海神灯来到海滩上,再由当地乡贤在鼓乐声中点燃海神灯,待到神灯化为纸灰,随着海风漫天飞舞之时,海神便会带着人们的美好心愿重回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