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钟鼓楼》读后感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1652356

大小:19.30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钟鼓楼 2023 读后感 新编
钟鼓楼读后感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钟鼓楼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全书共六章,分别以地支名卯、辰、巳、午、未、申命名,记录了从晨5时至下午5时共12小时的事情,但文章的笔触决不停留在这十二小时里,作者纵横千里、信手拈来,娓娓地讲述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的物事变迁。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场景,给我们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社会变革和个人的悲欢离合。 钟鼓楼中还包括北京钟鼓楼、四合院的变迁,饭馆、结婚风俗的变化,武术等方面的知识,还介绍了很多老北京特色,例如“什刹海〞、“豆汁〞、“地安文化大街〞、“老人岛〞、“荷花市场〞等。 这里写的是一个四合院,不知不觉的将我们带进了这个四合院。院子有着东西厢房,院落里住着局长、医生、编辑、工人、科员、老师、戏曲演员、修鞋匠和大学生等各个行业的人。“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竞争能力不同,机遇遭际不同……于是乎便相争相斗,相激相荡,相汇相融,相亲相慕,相尊相许……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故事发生在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四合院里薛家办喜事,在这场婚礼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状况。善良本份却与不能与儿媳好好相处的薛大娘,不迷信却在意儿子结婚的日子是单数,怕逢上单数的日子生出不吉利的丧偶效果。对此,作者如是说“你可以轻易得荡涤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知足常乐平静悠闲的薛大爷,在解放前当过喇嘛,解放后变成摊贩,后而又变为公私合营和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当人嘲笑喇嘛可以结婚时,他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挣钱的职业。时髦活力的冯婉珠,和荀磊自由恋爱,看到荀磊翻译的书因不正当的理由退稿时,愤愤不平。多愁善感的张秀藻,暗恋着荀磊,又不想让复杂的琐事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心。才华横溢的荀磊,生于1960年“大跃进〞那个困苦的时期,在父亲的引导下,成了乱哄哄的教室中少数听讲的学生。没有书读,他就读那过了时的台历。以第一名的外语成绩成为某外事部门的培训人员,后送去英国培训,一直保持第一名。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与丈夫存在争吵,希望事业更近一步,却不想与丈夫每天闹矛盾。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因讲错一句话被打成“反革命〞,曾偷偷喝了半瓶“敌敌畏〞。没死成,经历昏迷、呆滞、麻木、消沉、痛苦、绝望,后又转变为冷静、任命、无求、开通、企望。1977年重新练功后,小有名气。淡泊名利的海西宾,虽然不是海奶奶的亲孙子,却一直很孝顺。积极向上的路喜纯,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从不放弃自己。被势利眼瞧不上,却被餐馆当红案的何师傅收为私人徒弟。他努力学习,不放过每一次练功时机。在薛纪跃的婚宴上,他用自己的不卑不亢和卢宝桑的无赖展开了个性鲜明的斗争。当父母和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后,他依然能顾大局识大体地压抑下愤怒,为保住薛家的面子维持婚宴的顺利进行,作为一个小厨师,实在是难能可贵。敢做敢为的慕樱,轰烈烈地嫁给了一位抗美援朝的残废的军人,后来发现那不是爱,毅然离婚,嫁给了葛尊志,当葛尊志因为她失去了大好前途,在家细心收拾,对她关心备至时,她又毅然离婚,因为她爱上了别人。她说婚外爱情是合理的,如果爱情消失了,再维持婚姻是不道德的,是虚伪的。她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心地善良性格不好而招人讨厌的詹丽颖,不得理解别人。固然从未有意伤害别人,但说出的话却让人难受。因她这种性格,曾被当作“右派〞受了20多年的改造,但平反后性格仍无收敛。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圆形人物是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在钟鼓楼中,对于一个人,刘心武根本上没有定调,不像我们长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坏人很坏。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他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有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动。他总是给他笔下的人物留下了一点余地,让人感觉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从初中正式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到现在,很多个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史实,也做了很多相关的题目,但真正体会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又有多少。只不过是应付考试罢了。与其死记硬背那些毫无意义的条条框框,不如翻看钟鼓楼几遍。这本书中描写的钟鼓楼旁边的北京居民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生活。一部作品,一天的生活,写活了一群群XX省民,写活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看完这些故事你一定会离那个时代的人更近一步。钟鼓楼的写作方法和我们以往常见的有所不同。首先是整体结构。它是采用时辰来分章节的,正与钟鼓楼里的钟相照应。并且整篇小说的故事,其实只写了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的所有人的的一天的生活状况。每个时辰一段故事,每段故事主要描述某个人。其次是小说故事所在的时间跨度。我们大局部看的小说可以说时间跨度相当长,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的,也有两三年的,而钟鼓楼故事的发生仅仅局限于一天之内。虽然也有插述以前的事情,但是是以人物的回忆来描述的,所以仍然局限在一天之内。最后一个特色,我们知道大局部小说写的人物总是具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英雄色彩的。而钟鼓楼并没有这样写,它写了很多小市民具体的生活细节。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写些平庸的人,并且绝不神化任何一个角色。 读钟鼓楼这部书根本不再是读,而像是作者刘心武带你去认识了四合院里的人物和他们的历史故事,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打过招呼走了一遍,让人体会了北京皇城根真实的一天。站在制高点上体会了别人的生活,获得的感悟才是最清楚最明了的。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社会历史的开展更是一本难以读懂的经。穷有穷的艰难,富有富的辛酸,最重要的却是要有战胜现实的信念。生活不外乎就是这样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钟鼓楼作为北京城最具典型性的标志,它见证的是一个城市的变迁,几代人的成长转变。历史就是这样通过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人物、建筑物而被人们铭记和回忆。所谓历史的永恒,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仅能理解到“永远存在不变〞的层面,然而永恒是否存在于超越时空的另一维度,就不得而知了。在世间的流逝中,历史感已经产生。我们在推动社会历史开展的同时,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钟鼓楼却已以永恒的形式存在着。 最后引用钟鼓楼的献词结束,“仅将此作呈献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