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课证融通以赛促学”双创人才培养探索.docx
下载文档

ID:1651378

大小:21.4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融通 赛促学 人才培养 探索
天道酬勤 “课证融通、以赛促学〞双创人才培养探索 王小刚 朱利华 内容: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课证融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课证融通〞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案制定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弱、评价鼓励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技能考证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成果导向 课证融通 培养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高职教育在多年的育人过程中,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然而,目前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供应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的突出问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产业、企业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悉尼协议〞等国际工程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产业岗位所需人才目标为成果,创新“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课程改革,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将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将技能考证要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尤其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以技能证书作为学习成果,着力培养学生对技能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技能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实现“课赛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通过“理实结合〞、“课证融通〞、“课赛融合〞,有效提升育人质量,同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 高职院校要求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根本依据。然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能表达产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的最新变化,教学内容不能与产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从而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岗位需求间的不匹配现象。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根底较弱,对于学习的期望目标也较低,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表达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因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效果不理想。 〔3〕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然要求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教师。然而,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以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为主,通过从普通高校的“课堂〞到高职院校的“讲堂〞实现身份的转变。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比拟扎实,然而,由于缺少在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此外,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师资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师资绩效评价和开展鼓励机制,仍然存在大锅饭情况,造成教师安于现状,不重视对新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严重影响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4〕评价鼓励机制不完善 评价鼓励机制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的评价鼓励机制不够完善,对学生在毕业时获取“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双证〞没有要求,更谈不上获取各级各类竞赛证书了,许多学生只希望能毕业即可,严重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创新双创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化产教融合,遵循以人为本、成果导向的现代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围绕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要求,以“人人过关〞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標成果,创新“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将技能考证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尤其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以技能证书作为学习成果,着力培养学生对技能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软件杯〞、“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将竞赛工程融入专业教学,同时完善基于成果的评价鼓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真正实现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岗、证、赛〞融通,培养“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探索双创人才培养的举措策略 〔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要求,以“人人过关〞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成果,创新“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要求纳入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将技能考证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有机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随着1+X证书制度的快速推进,以技能证书作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融合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课证融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根底较弱,对于学习的期望目标也较低的现状,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职业技能大赛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施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采取“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方式,通过实施专业情境教学,利用视频、动画、虚拟仿真软件等方式在课堂创设工作岗位情景,直观形象地展示岗位工作过程,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施“课证融通〞,将职业技能考证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强化以生为本、表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優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既是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的重要根底,也是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学校注重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设计和内培外引工作,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与奖惩鼓励机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挂钩。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报考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并获得认证证书,担任技能认证的考评员等方式,熟悉技能认证的标准和考核要求,更好地实施“课证融通〞;担任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工作,也可直接参加相应的技能大赛,提高指导竞赛和专业教学水平。 强化校内专业教师培养的同时,加大引进产业技术人员的力度,从产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大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断优化专业教师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双师型〞“教练型〞创新教学团队。 〔4〕基于成果导向,完善评价鼓励机制 完善的评价鼓励机制既是有效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提出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取“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双证〞要求,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岗位实践技能考核、技能考证要求、技能竞赛方法纳入实践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方式有效衔接,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实施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及获奖证书与课程学分进行置换,或者将学生技能竞赛证书与毕业要求中的相应职业技能证书进行置换的鼓励机制,真正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理实结合〞、“课证融通〞、“课赛融合〞工作,全面提升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 4.总结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岗、证、赛〞融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技能考证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提升育人质量,这对于推进中国高职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根.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23〔3〕:121-122. [2]戴勇.1+X课证融通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原那么与方法[J].机械职业教育,2023〔2〕,1-5. [3]李莎莎.“课证融通,赛教融合〞--高职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茶叶,2023〔3〕,220-220. [4]徐峰.浅议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汽修职教,2023〔16〕,48-49. [5]牛海霞,王京.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3〔11〕:186-187. [6]聂争艳,李海.“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6〕:63-67. 本论文受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工程、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23JSJG3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a/2023/03/01〕、江苏省六大人才顶峰工程〔XXRJ-011〕资助。 〔作者介绍:王小刚,博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朱利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