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重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docx
下载文档

ID:1649460

大小:19.03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重构 新农村 建设 投入 机制
重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动,农村投入机制在调整中转型、在重组中进展。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地区和部门更多地选取自然条件较好、建设起点较高、进展空间较大的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试点,进而不遗余力地给资金、上项目,重点倾斜、集中投入。我国农村普遍落后,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正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根底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的面上村镇。这种只重“锦上添花〞、无视“雪中送炭〞的倾向所造成的要素投放悬殊,将人为加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形成农村整体进展中新的二元结构,带来“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马太效应〞。有专家称这种现象已成为一些地方新时期的“造点运动〞、“官赏工程〞。它与全面、协调的科学进展观相背离,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全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就是必需重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体制和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并合理配置各种要素投入是重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素主要是资金、科技、人力三大方面,投入主体涉及中心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等多个层次,投入原那么是必需具有广泛的普惠性,泽被全体农村人口。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结合“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向,努力克服各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行政惯性和思维定势,着力厘清职责重点和工作重心,在政府内部层级之间、在行政力量与民间力量之间构建职责清楚、方向明确、成效显著的“三农〞投入新格局。 1.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中心和省级政府要担当主要任务,自上而下从线上整合资金、集成政策。 这是由县域经济的羸弱性、农村经济的弱质性、根底设施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普惠性确定的,中心和省政府财政实力较强、管理幅度较广、盘旋余地较大,要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切实保障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润泽农村,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农夫。从财政格局看,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分税制〞改革之后的国家财政收入支配比例中,中心占50%,省市占30%,县乡只有20%。中心和省级政府渐渐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财政实力逐步增加,初步具备了在更大的范围上统筹城乡进展、加大“三农〞投入的资金积累和财政实力。从城乡差距看,我国城乡差距的源头是政府投入的悬殊。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全国总财政支出的13.4%,进入上世纪90年月后,由于国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民收入支配向城市、向国有企业倾斜,支农比重逐步降低,2023年下降到10%,到2023年只有7%。近两年虽有很大提高,但与财政增速比还格外缓慢。公共财政逐步将农村和农夫边缘化,导致农业和农村进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夫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要统筹城乡进展,彻底扭转农村失血状况,必需从宏观上转变中心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方向,强力向“三农〞倾斜。从地域差距看,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差距不仅体现于城乡之间,更是表现在地域之间。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自不必说,每个板块内部悬殊也格外惊人,甘肃省县域之间财政收入差距的最大值已达21倍,在经济兴旺的江苏省,各县(市、区)人均财政收入的最高值与最低值更是相差40倍。2023年,中心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3300多亿元,恰好和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当。农村根底设施和社会事业都是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地区之间的财力悬殊,县域经济的参差不齐,确定单纯依靠小局部强市、强县在点上的资金投入,无法全面化解“三农〞逆境,亦无法体现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公共财政的普惠性。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尽管中心政府和各个省份对农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照旧存在着政出多门、项目零碎、资金分散导致效益不高的状况。基层将这种政策体系比作柔弱的、凌乱的“一地鸡毛〞。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供应的数据,2023年用于三农的投资为3397亿元,但争辩三农的学者认为,扣除江河治理、人头经费及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开支,真正进入乡村层面的资金不超过500亿元。同时,中心政府管理部门都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家都在向国务院要资金,31个部委局正在实施大约100个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工程〞或“规划〞。中心层面如此,这种连锁反响始终涉及到县,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低效率。为此,中心和省级政府应当将各项资金投入从“线〞上调整结构、统筹整合、突出重点、压缩一般、打捆使用,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发挥导向带动作用。应像治理大江大河、农电改造、启动“村村通〞工程那样,一个时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分兵合围〞,细化和集束政策,瞄准农村社会事业、根底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应方面的突出问题,逐一破解,渐次推动,积小胜为大胜,长期坚持下去,政策效应远比广撒胡椒面大得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同时避开人为的“造绩工程〞、“形象工程〞。 2.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投入,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效劳体系,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在更广的范围乐观寻求面上的整体推动进呈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培育农夫。 首先,从市县科技工作的现状看,由于市县基层科技工作普遍面临经费缺乏、体制不顺、人才断层等诸多问题,致使国家科研体系与农村经济社会进展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纽带,呈现真空状态,逆境中的基层农技推广效劳体系无法解决技术信息通达农村“最终一公里〞的问题,逐步弱化的市县科技工作已被国家科技部负责人称为我国科技工作中“两个最为薄弱的局部〞之一,科技要素尚难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有关资料显示,2023年以来,每年我国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缺乏50%,而兴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到达80%以上。同时,农夫科技素养亟待提高,中国科技馆前馆长王渝生称,中国具备科技素养的人口不超过2%,而农夫群体那么更低。兴旺国家这一比例那么超过20%。其次,就市县科技工作的成效而言,市县两级处于行政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头承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成果转化,一头直面基层政府和农夫群众的科技需求,是实施“科教兴农〞的主阵地,是落实“以城带乡〞的结合点,承上启下、意义重大。更为重要的是,市县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缘相近、产业趋同,农夫群众的科技需求根本全都,既具行政独立性又有区域协调性的市县政府,对当地农村状况更为生疏,对于科技信息跟踪更为准时,加大农村科技投入的针对性更强、辐射力更大,开展科技推广效劳的实效性更高、带动力更佳。 以市县为主体进一步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完善技术推广效劳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努力增加公益性农业科技效劳的力量。农业科技效劳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担当起为分散的农户供应农技效劳公共产品的职能,按经济区域“修网、接线〞,重构农技推广效劳体系,重组农技推广效劳力量,乐观探究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推广效劳新模式、新机制,使农业科技直接到田、直接到户、直接到人,实现科农零距离对接。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型市场主体的作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业新型市场主体,既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又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新生力量。农业新型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和进展需求动身,主动为其网络内的农户及周边群众供应农业技术效劳,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把握新形势,乐观主动地为新型市场主体的科技推广应用工作供应政策支持,使行政力量与民间资源互促互动、有机融合。三是大力发育合作效劳。农村各类农夫自办的专业性或综合性合作社,是最能有效解决农夫自我效劳问题的高级形式,这种合作效劳最有针对性、最具实效性,且本钱最低、代价最小,也最便利易行。这是兴旺国家一百多年实践的最成功经验。我们应乐观学习借鉴,着力推行。四要调动起农夫学科技、用科技的乐观性。各种公益机构、市场主体的科技效劳都必需以农夫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和依归。目前我国农夫较低的科技需求和意识已成为农业有用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西北农林科技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燕君芳,2023年5月回到老家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以饲料加工业起家创业。为了调动农夫学习技术、科学养殖的热忱,她主动给村民上课,不仅不收钱,还每节课发10元给听课的村民。半年时间,共授课700多人次,发放听课费5万多元,并成功地在当地进展科技养殖户200多个,其中年出栏两千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00多人。与此同时,燕君芳的养猪、饲料企业也日趋壮大,目前总资产已超过5000万元。可见,增加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调动农夫学科技、用科技的乐观性是关键环节。当前应由财政出资,免费或低收费开展针对性强、有用性广、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并重点选择农村种养殖大户、专业户、打工返乡户等具有确定经济根底、科技素养和创业力量的农夫群体作为一段时期科技培训的主要对象。通过公共财政的牵引和农村核心力量的培育,逐步带动更多农夫、辐射更广农村。世界上兴旺国家都特殊重视对农夫的连续教育。如日本,全国有57所县立农业学校,特地招收高中毕业生,通过3-4年的学习、实践,培育合格的农夫。同时还举办“绿色学园〞,对将要从事农业的高中同学进行农业经营学问的函授讲座。日本农村还有4000多个青年俱乐部,关心农夫提高科技文化水平。韩国有16个农夫教育争辩所,负责农夫和基层官员的教育。美国普及全国的一千多所社区学院和各州的赠地学院都可为农夫广泛开办培训班。全国有5万多个农夫俱乐部,关心农夫学习各种新的专业技术,制订生产规划,提高经营管理力量。法国政府规定农夫必需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待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 3.筹集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投入,调动农夫的主体力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擅长开掘民间资源,集聚点上的“星星之火〞,助推成“燎原之势〞,新农村是“干〞出来的,它需要外部输血,但更是农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因此,新农村建设既要留意外部要素的投入,更要聚焦内生力量的培育。 乡村两级在组织农夫、调动人力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从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状况看,当前局部基层干部一提到新农村建设,就马上期望上级行政部门给资金、批项目,而对启发、调动农夫群体的主体作用冷漠轻视,对乡土社会中隐蔽丰富的民间资源熟视无睹,以致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再消逝“上动下不动,政府动农夫不动〞的为难局面。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这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遵循的照旧是一种牢不行破的行政规律与惯性:从上级的政策制定到下级的任务执行,从政府的发号施令到群众的顺应听从。在漠视民意、无视民智、轻视民力的过程之中,行政治理规律渐渐失去了有效契入农村社会运转规律的中介点,政府行为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农夫群众的兴奋点,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与其说是关涉农村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如说是行政系统的又一次自我实现过程。从城乡之间的人才流淌看,传统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官绅、士大夫和商人等精英群体在城乡之间、朝野之间双向流淌是社会常态。发端于上世纪50年月连续到70年月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初的动因是发动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与生产,后来把城市2023多万学问青年也派遣到农村。73年月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又把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市民下放到农村,这些对农村精英层的生存与保持起到巨大作用。精英群体塑造着乡村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的人文精神,是维系乡村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机制。然而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纵深推动,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目前农村精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淌的推拉力失衡、机制失效,呈现出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性流淌特征。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单向道的人才流出,使优质资源集中到城市,农村社会精英缺失,新农村建设一时难寻主力。从乡村两级的工作特点看,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是农村地区微观的管理单元,是落实全部农村工作的组织根底,也是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骨干力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作为政府体系在农村地区的末端与延长,管理幅度小、行动集束性强、与农夫的贴近度高,对于乡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