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找准切入点一石千层浪.doc
下载文档

ID:1649093

大小:11.50KB

页数: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找准 切入点 一石千层浪
找准切入点,一石千层浪找准切入点,一石千层浪 找准切入点,一石千层浪文章有中心思想,如果偏离这个思想,那就跑题。同样,语文教学也有中心,就是我们所谓的课文的切入点,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找准切入点,课堂将会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反之,就会出现低效、高耗、低收益的课堂。可见,找准切入点将关系到课堂的效率问题。一、题目切入课文的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文章小草和大树,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其实,这是一篇关于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 3 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课上让学生对于这三次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分别进行理解,进而理解夏洛蒂作为小草是怎样成为一棵大树的,从而剖析主人公经历的各种逆境后最终成才这个过程中,她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一来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对质疑写人的文章,题目是“小草和大树”?当老师提出时,正好碰撞,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二来,小草、大树可谓是对立的双方,这个矛盾的两个个体放在一起,以“小草如何成为大树”的问题形式抛出,学生乐于去发现、探究;第三,这是课后的一个习题,所以这个题目切入,可谓是“一举多得”。二、词语切入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一个关键字,能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意。还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依依惜别”为切入口,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三、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 S 版第七册满山的灯笼火把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真好与课文两个感人片段相对应。教学时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与图亲密接触,从而感受主人公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其次,利用图片,抓住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四、名句切入语文 S 版第九册梅兰芳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尽管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全文篇幅较长,对于这种长文,如何在一堂课中收到高效益,就要找准切入口。在备课时,不难发现课后有一个习题:“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既然有这个练习,那就应该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导入时就可出示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评价,让学生品读,接着“一唱多叹”,每交流梅兰芳一个爱国故事时,就出示丰子恺的话。通过方法的读、品,相信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丰子恺对梅兰芳的高度评价,从而把握住梅兰芳的爱国品质。虽然是名句,切口比较小,但视野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小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中为了突出中心思想和人物品质,都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很多时候,这些名句都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点来切入。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且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