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民族
群体
意识
载体
问题
强化
深度
探究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以问题为载体强化深度探究的意识
【】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该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问题作为载体的,本文以秋声赋一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利用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方法措施,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展。
【关键词】
问题深度探究秋声赋
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然而在很多的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往往不具备或具有较小的探究价值,当然不可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形成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强化学生深度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宋代散文名篇欧阳修的秋声赋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哪些问题可以最大化地强化学生深度探究的意识呢。
第一,主题探究。关于秋声赋的主题,历代评价集中于两种,第一种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表达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前人大多持前一观点,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容颜变成了枯木灰色,黝黑的头发变成了星星般的白发。“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非金石,怎么能和草木争荣呢。由秋之“槁木〞、“星星〞慨叹力智缺乏,徒生忧思,人未老,心已衰。这怎不是悲秋叹老之作。然而,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看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沉着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彻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结合欧阳修的坎坷人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这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常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尤其是一次一次的打击,促使他重新认识和估量现实。官场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使他厌倦。宋王朝积弊已深,改革无望。他既不愿意同反对派合作,又无力同反对派继续斗争下去,因此就采取了躲避政治斗争的方法,企图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超脱出来,找个清静的地方。“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情,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要改善一下北宋腐败黑暗的政治,决不是他个人所能够办到的事情,如果非要勉强去做,最终只能落个忧心劳神的下场。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正是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的流露,它是一种豁达超然情怀的表达。
第二,立意探究。“一叶落而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一反前人的常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立意。他提出:人们大可不必叹秋、悲秋,不要“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而应自悲、自恨,应反躬自省;“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第三,结构探究。秋声赋与一般的悲秋作品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精巧结构。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整体评价。欧阳修的这篇散文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进,富于变化,恰是“欧如澜〞的精彩呈现。全文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比照,作为结构的根本框架。开头一段写“秋声〞,侧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秋意〞,侧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秋意〞和“人生〞结合到一起写,侧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鲜明生动,而且从秋声中开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到达了“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第四,文体探究。秋声赋因其在文体上的奉献在中国散文开展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秋声赋顾名思义是赋体。但它绝不同于六朝和唐代的骈赋、律赋,它们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他吸收了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发扬了赋体的某些优点,为“赋〞体翻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局部保存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哪怕是在运用赋的某些手法上,也不是滥施笔墨,而是在铺张扬厉中追求文词的经济。例如“烟霏云敛〞,点示了秋色惨淡的特征;“天高日晶〞,对于形容秋容清明,何等贴切;而“山川寂寥〞,也仅四字,状写秋意萧条,又是多么传神。
面对课改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深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XX省XX市一中。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