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宗教
社会
稳定
有关
问题
认识
思考
宗教与社会稳定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993年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指导思想。本文拟从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这一角度,对宗教的有关问题作点探索与思考。
一、客观地认识宗教的不可消亡性
无论对宗教下怎样的定义和作如何的阐释,宗教具有不可消亡性,这是一个不容置否的客观事实。按有关宗教哲学学者的观点,对于宗教来说,确实是一个应该从思想上越来越需要重新明确的复杂而又重大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做好稳定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之一。
一般认为,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马克思对宗教曾经说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也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并以此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全部观点。实那么在马克思之前英国近代唯物主义者霍布斯就提出过,“宗教起源于人类的愚昧无知和恐惧。〞而马克思在提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同一本书中对宗教还有另一句话,“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因此,如何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在当时社会开展状态下提出的这一论述,全面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点,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按照“愚昧说〞的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宗教应当逐步减少和消亡,但事实上都并非如此。在科学如日中天的今天,宗教仍然十分盛行,甚至在科技高度兴旺的国家,尤其是许多研究自然科学的大科学家中,仍有虔诚的宗教信徒。据统计,到2023年,世界总人口数约为60.55亿,其中各类宗教信徒约为51.37亿,占总人口数的84.8。由此,在当代哲学和宗教学界引发了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与科学为什么能够和平共处这样的重大问题的探讨。“宗教作为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已经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它涉及几乎所有文化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而且很多时候是一种核心性或根底性的课题。〞(科学与宗教引论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应当成认,对此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正确认识,在宗教研究的某些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并没有涉足。
事实上,宗教远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迷信〞、“愚昧〞意义上的宗教,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革命和现代化的开展,宗教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开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身也产生了改革与开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达。
首先,是宗教的世俗化。近现代之后,由于自然科学的开展和社会生活的开展变化,宗教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开展,延续宗教的存在,各传统宗教纷纷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扬弃一些传统形式和观点开始关心人的世俗需要,重视人的世俗利益。正如英国伦理学家宾克莱所指出的那样:神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宗教再不能按照古老的方式宣传下去了,“如果宗教要对现代人有任何价值,它必须适合他们生活环境的需要〞’(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一些宗教神学家不再宣传“万能的上帝〞,认为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以传统的圣经方式还是以新的“形而上学〞方式谈论上帝,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主张以现世范畴取代宗教范畴。提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威慑下,上帝已“不在场了〞,“隐遁了〞,“消失了〞。认为现世的人只能依靠现实社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解决自已的问题。这样,在宗教神学家那里,神已不再是先验的此岸的东西,而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重点放在人的社会生活上,世俗的需要和利益上。中国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明确倡导,人生佛教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生,推行把佛学和人生,学佛与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美国当代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在其所著人的宗教一书中说明确提出,“宗教是生活的模式〞,宗教的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认为“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宗教不离修行,生命体验要深〞、“宗教鼓励我们生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十分典型地突出了近现代以来宗教的世俗性特点。并且,各类宗教在实际中特别关注和介入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种族冲突、疾病等重大社会问题。
其次,是宗教的道德化。近现代之后,宗教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注重对宗教教义的论证,转变为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各教派的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及教会,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认为只有依靠道德才能解决。宗教研究和关心的不再只是神与人的关系,而关注于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现实的道德问题。与此同时,伦理学研究大大受到神学研究的重视,如美国出现了以神学家为领导,有科学家、医生、律师参加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宗教与社会稳定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第2页
在实际中,宗教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此岸的“天国〞,而重视现实人的生活意义,不再重视对“上帝〞永恒的道德戒律的遵守,而开始考虑人的个性开展和意志自由。就连许多大科学家对此也十分赞同和主张。诺贝尔物理奖获者海森堡认为:“宗教是伦理学的根底;而伦理学那么是生活的先决条件。〞(海森堡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也说:“人需要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人需要宗教那么是为了行动〞。爱因斯坦那么提出:只要把宗教中的上帝和神灵去掉之后,宗教“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源泉〞,要把“普通的道德观念同宗教结合起来。〞(爱因斯坦文集)我国的基督教近一个历史时期以来,也把道德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基督教有关组织出版的讲道集,1984年共刊出35篇讲章,其中涉及道德内容的就有11篇,在家庭、婚姻、职业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道德要求和宣扬。而我国的佛、道、儒等宗教,对道德的重视、弘扬、阐释就更是尤为突出,历来如此。
第三,宗教的心理学化。随着宗教的社会的世俗化、道德化,宗教日益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并且,随着心理学的产生和开展,哲学科学家对宗教的心理学作用也日益重视。新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是被一种“终极关心紧紧把握住的状态〞。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在佛陀学纲中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何在,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较早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宗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启示和意识的自我反思,具有不可代替的心理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其个人及其宗教一书中谈到:宗教具有人生观的价值和作用,对不同的人,宗教具有不同的促进心理成长的作用。人本主义心学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罗洛·梅认为:“宗教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使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焦虑,也使人能够更好地爱别人。这是宗教向人提供的一种精神性力量〞。现在,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宗教在缓解人的焦虑心理、维持人的心理平衡、调适人的心态,增强人的德行和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的这种心理慰藉作用,以及对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开展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促使美国心理学会中一些对宗教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了美国心理学会第36分会,从而使宗教与当代心理学研究开始系统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宗教在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作用确实是不可无视和不可替代的。随着科学开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不能代替人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科学知识和物质是无法提供一切所需条件的,人所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苦难、灾难等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物质怎样是无济于事的。而在这一点上,宗教却有着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对此,许多大科学家、哲学家都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康德就说过:在人类意识中,哲学和科学告诉人们世界以及人是什么,伦理学和美学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和美的,而宗教告诉人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该做什么。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说过:科学和宗教(文化)所要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托尔斯泰就更为明确地认为:科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对我们的问题,对于人类唯一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干什么和我们怎样活着——没有任何答案。此话虽有过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科学和宗教所面临的是不同范畴的对象。爱因斯坦也明确说过:“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产生于严重的误解。即使宗教和科学是泾渭清楚的两个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相促动、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进而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事实也证明了这一问题。大科学家和具有很高科学知识能力的人,在某些科学领域是专家,但对人生中的困惑和心理精神上的困苦,他很可能是极端贫乏的,在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困苦、灾难等精神世界方面的困惑疑问,他们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对大科学有宗教信仰不理解,对高文凭高学历者参与邪教感到惊奇,实那么正是人的精神心理世界的共同问题,使这些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和普通百姓汇同到了宗教这面大旗之下。正如我国当代有关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成认,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命运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那么,我们就得成认,宗教之所以产生,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有其人性上和精神上的根底和根据的。〞(作为焦虑和平静的宗教华夏出版社2023年出版,杨韶刚译)
二、客观地认识宗教的现实需求性
对宗教这一社会和精神现象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在此根底上我们还要对当前的现实需求性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正是由于前述宗教的这几个特点。宗教在当今仍然有很大的生存开展能力,也即说,当前社会状态对宗教仍然有其客观的需求性。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从20世纪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和社会经济开展的垄断性,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社会及文明向物质欲求倾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剧烈,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开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普遍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工作、生活频率加快,压力加大,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人类普遍陷于精神的困惑和信仰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极为渴望得到内心平静和心灵交流,许多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不适应,而找不到化解心内矛盾与痛苦的良方,尤其是一些社会制度发生更变交替的国家,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还有诸如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都使人类感觉到生存的最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传统宗教继续改变以求生存开展之外,又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宗教〞,新兴宗教就是针对人类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在教义中纷纷开出各种“灵丹妙方〞,通过布道和其他宗教活动,开展精神或心理“治疗〞。美国在“二战〞后,由于战争给人们心灵和肉体上带来的创伤和阴影在很长一个时期难以消除,在宗教活动中就随之产生了许多“精神疗法〞,籍以消除其困惑和焦虑。前苏联解体后,长期以来把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的俄罗斯人感到失望与彷徨,东正教等宗教派别纷纷兴起,信教人数骤然增多,俄军方与东正教于1994年和97年先后签署协定,宣布将共同对军人的精神心理施加影响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东正教已成为俄军日常生活和战斗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局部,宗教又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叶利钦、普京就任总统后,对此大加推进,在俄军队中的军人工作委员中专人设立了宗教事务处;普京在一次重要大会中甚至明确提出:“如果没有宗教的信仰与文化,俄罗斯或许无法成为一个国家〞。东欧等地,新兴宗教的大量出现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如法国学者杜尔凯姆所说:宗教的根底是社会的需要。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也与整个世界人类所面临的情形有许多共同之处。此外,由于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还面临许多其他的突出问题。农民中出现了大量离土离乡的城镇“居民〞,“三农〞问题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工人中的下岗和城镇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按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统计,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已到达7的警戒线;工人阶级随着改革带来的阵痛,其主人翁地位和意识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还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的自由择业者,在他们的知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