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名师
农耕
文化教育
素质教育
接地
名师新题:农耕文化教育让素质教育更“接地气〞
江红波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时下中小学生“五谷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认不清农作物、搞不清其生长规律。这些对孩子成长看似影响不大,但从长远看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
读了上述材料,不知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围绕其中一个角度,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1〕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2〕不得抄袭或套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构思导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时代青年,不识农耕、不懂农村,未来又如何了解国情、参与新农村建设?让青少年体验农事、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劳动品质,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修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审题立意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走近农耕,懂稼穑艰辛,知节约粮食
错把麦苗当韭菜、以为南瓜长在树上等情况在城里孩子中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时机。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才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通过农耕文化体验教育,让孩子们知晓农作物耕种的不易,修养内置于心的悯农情结,更加懂得爱惜粮食。
2.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
在新的时期,劳动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不再局限于学校大扫除、家里洗碗之类的事情,而是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实践观,让学生知道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通过农民丰收节,参与农村活动,培养对劳动人民炙热的内心,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前行。
3.立德树人,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劳动者的勤奋,不仅是种植粮食和菜蔬,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创造了艺术和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因着不同的劳动方式,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让青少年接触并了解新时代的智慧化农业,可以让他们在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根底上,丰富和创新出新的时代内涵。
【佳作例如一】
唯有亲历,方能懂得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6〕班 何彩玉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耕大国,我们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和6.4%的淡水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自豪见证了中国对全球农业开展做出的巨大奉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浪费粮食。
泱泱大国见证过饥肠辘辘的百姓流离失所,也见证过劳动人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作,更见证了当代足不出户,尝遍天下美食的盛况。沧海桑田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我们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奉献和数不清的普通但不平凡的人士的努力。“中国蔬菜之父〞王乐义,研发了冬暖式蔬菜棚技术,结束了北方人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开了杂交水稻的先河,以其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无数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还有许许多多为中国的粮食平安做出奉献和正在路上做奉献的人。如此的辛苦,我们怎能让他们的作品被随意丢弃呢?我们必须要尊重科学家的辛苦,尊重粮食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抵没有人不会背吧,但是付出实践确实是极其困难的。新闻媒体多年前曾发过一张“秃鹫和小孩〞的照片,秃鹫凶狠的眼睛盯着瘦骨嶙峋的小女孩。看到粮食被浪费,心里总有一份愧疚之情,我们扔出去的不仅仅是剩菜,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节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仅仅是口头宣传“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阔学生和社会人士投入其中。2023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到达了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了解中华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实践,培养节约的风气,这更是一大进步。让学生不再是停留在课本,而是身临其境,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增强我们的节约意识。作为时代青年,了解农耕的过程,稼穑之辛苦,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意识到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唯有亲历劳作的艰辛,才能更好懂得生活的节俭,这于你、于我,于民、于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名师点评
文章选用具体的数据分析进入主题,引发对粮食浪费的思考。在论述过程中,选用王乐义、袁隆平的事例,说明粮食丰收的喜悦,提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然后选用古诗和照片,来分析思考,强调粮食对于人类开展的作用。再用数据反映浪费的严重,点出学生参与农耕实践的重要性。
【佳作例如二】
落实农耕教育,培育爱农情怀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6〕班 洪思思
如果说书本教育是告诉我们食物是需要用钱买来的,那么農耕教育就是告诉我们粮食是农民耕耘出来的;如果说书本教育是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那么农耕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为实现农业大国现代化而奋斗;如果书本教育是告诉我们要尊重农民,那么农耕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积极参与农业事务。
泱泱大国五千载,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不管是从农作物品种、农耕工具,还是从农业生产方式、农耕文化上看,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然而,当代青少年却出现“五谷不分〞的现象,错把韭菜认成草,岂不惹人笑话?因此,农耕文化教育作为当代学生根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应当积极落实,刻不容缓!
落实农耕教育,切勿纸上谈兵。
有人认为农耕教育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2023年全国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高考作文,彰显了中国教育对劳动的重视;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进行土地考察,激起了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自豪;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有关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将积极把学生的农耕文化素养落到实处。
我们需知道,“劳动〞不局限于家庭中的刷碗拖地,更在于在大自然的生产,播一颗种子、锄一片草、摘一筐茶叶,是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方式。我们要积极学习农耕知识,积极去响应,投身于农业建设当中,让自己的身体化作大有可为的热土,覆盖在西北那贫瘠的沙漠上。
培育爱农情怀,务必身体力行。
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代青年学生想要培养积极的爱农热情,就务必要身体力行。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感受自然的美,领略大地的重要性。树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了解农耕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为以后的生活工作练就本领。
现在的一些幼儿园里,都会有一块菜地,老师会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种蔬菜、葱蒜,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浇灌这些植物的成长;成熟了,便分发给大家,让孩子领略丰收的喜悦,这便是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爱农意识。现在某些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在奖励优秀学生时,发的奖品不是书、本子,更不是钱,而是一棵白菜、一块猪肉……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同学们获得了努力学习的奖励,也让同学们认识到了粮食的价值。
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进入大自然的怀抱,积极加深对它的了解,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长此以往,我们的农耕文化教育才能在根底教育中站稳脚跟,我们的农业大国才能尽快向现代化农业国家前进。
名师点评
结构匀称,中心突出,是本文的主要特点。首段围绕书本教育和农耕教育,以排比句的形式层层深入,强调农耕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比照,深化“农耕教育〞的重要性。接着以国家对劳动、土地的重视入文,提出农耕教育对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作用。再以艾青的诗句为例,提出“土地〞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文末照应标题,升华全文。
【佳作例如三】
感农耕之美,寻文化之根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高三〔6〕班 吕必辰
巍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闪耀星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数千年的历史,奔流不息,从未中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守住了文化之根,没有忽略农耕文明的美,同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高科技智慧化农业中不断丰富农耕文化,展示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农耕文明是美好绚丽的,值得我们慢慢感受。农耕时代的人们,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安享劳动的付出和生活的平静;农耕时代的家庭,是“你挑水来,我浇苗〞“你耕田来,我织布〞,透出家的脉脉温情。那份悠然平静的农耕生活,在如今喧嚣的尘世,成为当今很多人向往的精神田园。
春种秋收,夏耕冬藏,劳动创造了生活,也丰富了生活。劳动推动了时代的开展,百姓们感恩自然的赐予,在农闲之余,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因着不同地域,不同的丰收节庆,透出浓郁的当地乡土气息的“饱熟节〞“庆丰节〞。景颇族文化里的“新米节〞就是在稻谷成熟的这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变成了节日。我们熟知的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百姓选在八月半庆祝丰收,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农耕时代,庄稼熟那么百姓福,那份庆典来自内心的欢呼。
农耕文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是农耕,让我们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好期待;有了“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的惬意满足。
不同于西方游牧文化的冒险精神,农耕文明培育了和谐踏实的民族性格。从荒田山林到可耕作的熟地,需要披荆斩棘、开荒烧地,庄稼的成长,需要时间。这培养了农民的耐心和恒心,需要农民心态平和、尊重生命。安土重迁的家园情怀,也就随之而来,勤劳踏实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开展。以山东寿光等为标杆的数字化农业,颠覆了社会对于农业、农民和农耕的想象,在这里,土豆是长在天上的,辣椒是漂在水里的,种菜不用土,摘菜不用人……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变成了闲庭信步、胸有成竹的智能机器人操作,菜青笼脆果红艳,农业的现代化让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焕发新的荣耀。2023年,国务院制定“中国农民丰收节〞,2023年,袁隆平、李子柒等成为农民丰收节推广阔使,更是对农村开展的重视,是对农耕之美的传承。
作为时代青年,必须懂得农耕对于国家开展的重要性,要懂得去关注和保护农耕文明和文化之根,也要与时俱进,懂得创新和丰富中华文化文明的内涵,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才会更加成熟。
名师点评
文段清晰,多处照应,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文章的标题和首段,围绕“农耕〞和“文化〞展开,紧扣主题。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熟知的诗句和事件,对农业耕作和农耕文明,进行阐述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借以强调重视农耕教育的重要性。文末照应标题,更好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