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639631

大小:21.90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市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 实践 思考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开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根底。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开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开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根底。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开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到达2023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到达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开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工程,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23年,全市销售收入2023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达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到达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开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开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2023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开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阔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气,为农村经济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立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规模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工程和农村根底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工程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局部创立奖励资金。2022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根本到达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清扫队定期定时清扫;“三保证〞,即与每户签定责任状,让其保证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柴草、不乱泼脏水。在绿化上,积极实施“一网三绿〞工程,“一网〞,即田间林网。“三绿〞,即房前屋后庭院绿、主干街道两侧绿、活动场所重点绿。今年,全市完成田间林网植树2023万棵,村庄绿化7万棵,绿化荒滩1万亩。加快“两建、一改、一设〞步伐。“两建〞,即建规模养殖小区,实行畜禽集中饲养,铲除畜禽乱跑现象;建沼气池,采取财政补贴、干部示范带头等方式,引导农民建设沼气池,全市沼气池数量已突破1万个。“一改〞,即改厕,建设三段式冲水厕所,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一设〞,即设立垃圾填埋场,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内垃圾乱堆乱放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生活在清新、整洁、舒适优美的环境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领导和实践者。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双基〞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按照“一制三化〞要求,深入开展“滚动升级联创〞活动,稳固先进,转化后进,提升中间,整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开展“四培三带〞活动,提高“两委〞干部综合能力和素质。今年以来,我们以农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以打造“双强一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着群众致富能力强、管理村内事务水平高)农村新班子为目的,按照“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原那么,通过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把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年轻党员干部推选到了村级领导岗位,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分期分批对新任农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和农村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带头致富、带着群众致富以及依法处理村内事务、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本领。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健全完善了农村村务工作标准化运作实施细那么、“一事一议〞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等制度,进一步标准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两委〞干部行为,提高了农村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将公开栏目由12项增加到15项,村务公开率到达20230%,群众满意率到达96%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xx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县(市)〞。实行了民主议政日、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采取述职评议、个别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定期对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通过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激发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团结带着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经过认真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难〞: 一是整体提升农民素质难。我市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总体上很低,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开展的需要;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农民的落后行为习惯,把农民培育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冲销了农民局部收益;随着农业税的免除,财政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增收困难;受国际市场粮价波动影响,靠粮价上涨拉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局部农村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农村经济开展后续力量缺乏。 三是加快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难。我市现有农村根底设施局部因为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已经无法正常使用,改建新建的资金缺口比较大。尽管各级逐年加大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集体收入来源严重缺乏,大局部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有的甚至债务沉重,导致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资金紧缺。 四是开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难。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开展水平普遍较低,“看病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病致贫〞、“因学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受资金、人才、文化设施等条件局限,开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由于经济、待遇、住房等条件比较差,农村对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急需各级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突出薄弱环节,下大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重点提高农民对先进种养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熟悉程度,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致富渠道。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开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改传统陋习,树文明新风。 2、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开展水平。立足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两个基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经济格局。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扶持开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建改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3、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采取“争、引、帮、捐〞等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大乡村路网建设力度,有方案、有步骤的改建扩建乡村道路,搞好日常管护,延长乡村道路使用寿命。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加快“有线电视光纤入户〞工程,提高有线电视普及率。 4、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财政支农“三个高于〞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确保各项社会事业所需资金稳定增长。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开展。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根本医疗效劳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农村文化根底设施建设,创新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开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开展的成果。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